戴慶成:《施政報告》諮詢吹冷風的背後

2023-08-21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368272703_274148208695385_9058571111590578994_n.jpg

香港特首李家超將在10月份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管治團隊連月來馬不停蹄地會見社會各界人士收集意見。單在過去兩個星期,李家超就主持了逾10場現場及視訊會面的諮詢會,聽取不同人的看法。

香港特首的《施政報告》,等於中國大陸政府每年公布的年度政府報告。香港立法會放完暑假在10月復會後,特首就會赴立法會發表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藉此向市民解釋施政理念,以及詳細交代政府在各政策範疇的願景和措施。

由於對社會的影響深遠,大部分港人都高度關注《施政報告》的內容。以前,特首會親自接見一些主要政黨和團體,聆聽他們對《施政報告》的訴求;也有一些團體會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夕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新一份《施政報告》重視他們的權益。

我記得剛入行做記者跑香港新聞的時候,經常會被派去採訪《施政報告》的請願活動。這是因為大部分團體都會漫天叫價,提出一些不太現實的要求,報社刊登的版面不大。而且,大多數活動的組織者會提供詳盡的新聞稿,這種採訪任務對新人記者來說不太吃力。

李家超去年10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的時候,香港疫情仍未過去。由於限聚令的緣故,甚少團體上街表達對《施政報告》的看法。今年香港全面復常,可社會的反應依然一般。我隨機詢問了身邊一些朋友,大多數人都說不知道港府已開始進行《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也沒興趣表達意見。我在《施政報告》的臉書專頁瀏覽了一下,發現也只有1000多人追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港英殖民時期的香港人,由於政治地位低,大部分人對政治冷漠,平日只顧工作追求改善生活素質。直至97年回歸後,港人終於當家作主,對政治的參與度才開始提高。

2003年50萬港人上街大遊行,觸發更多人投身參與社會事務,更加熱衷關注政府的政策。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港人的公民參與意識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

可惜港人對政治嚴重誤判,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香港國安法》三年前實施至今,香港政局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逾萬人因示威被捕,數以10萬計港人流散海外。很多香港人紛紛噤聲,遠離政治。

較早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若三選一的話,50%港人對民生問題最關心,30%的民眾聲言經濟問題才是他們最在意的題項,只有17%的市民選擇關注政治議題。

調查結果印證了《香港國安法》確實發揮了作用。越來越多港人對政治冷感,讓港府可以專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社會環境正逐漸走向穩定。但另一方面,隨着疫情後香港各項社會活動紛紛復常,港人淡出參與社會事務的弊端也開始浮現出來。

368607921_274148255362047_3662915624544531251_n.jpg

譬如,今年2月香港全面通關,啟德游輪碼頭迎來了多艘游輪泊岸,可附近交通接駁配套不足,引起抵港的各地旅客怨聲載道。我請教業界相關人士,他說碼頭的交通問題在疫情前一直為人詬病,但近年公民團體集體沉默,沒人向當局反映這個問題,直至早前問題爆發,當局才匆忙「亡羊補牢」。

啟德游輪碼頭這起風波,只是近兩三年香港人對政治日趨冷漠的一個例子。最近一段日子,香港連日下雨,我上星期路過尖沙咀地鐵站,發現一條隧道地面濕滑,路人稍不小心很容易滑倒,但竟然沒有工作人員到場清理,路過的行人也愛理不理。大家似乎對身邊的公眾議題相當冷漠。

再舉一個例子:前幾個月我去某個政府部門辦理手續,由於沒在網上取號,提前了大半小時到場等候。現場有十來個人也在排隊等號,大部分是老人家。

隊伍的旁邊有數排座位。有老人家詢問在場保安可不可以走過去坐下來休息一會。保安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加以拒絕,說要根據先到先得的方式派發號碼,「你們有不滿,可以向政府投訴,不要問我」。在場人士無語。

按道理,政府各部門「同坐一條船」,彼此之間應該主動對接,加強協調,齊心服務市民。但當前的香港,公務員似乎都各家自掃門前雪,甚至互相推諉,沒有意識要齊心解決市民的問題。

過去四年,一場社會運動再加三年疫情,令香港元氣大傷,發展舉步維艱。一部《香港國安法》成功清除了反中亂港團體和人士,但也嚇怕了部分港人對民生政策的參與。當局鼓勵港人一起拼經濟、拼發展的同時,也要想法子激發港人多點參與地區治理的熱情。只有這樣,香港才能更快的重新起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