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18個選項如何尋求共識?拓地辯論應聚焦兩個主題

1970-01-01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landa.jpg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過7個月研究,正式展開為期5個月公眾諮詢,並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讓市民提供意見。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聲言,小組「好誠意咁做」諮詢,會「聆聽所有持份者」, 並「如實反映民意」並選出優次。特首林鄭月娥亦期望能建立共識,不要議而不決。如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主要是收集市民意見並排列出優次選項,這樣由政府委託民調機構進行調查就可以,並沒有大辯論的需要。但如果土地大辯論正如林鄭月娥所指,是為了建立共識,議而決,決而行。這樣,小組流水帳式羅列出18個拓地選項,而每個選項又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這樣全開放式的諮詢,究竟是分散焦點還是尋求共識,實在令人懷疑。

小組提出的18個供應選項,按照時間性歸類為短中期(10年內)、中長期(10至30年內)及概念性選項(未能確定時間及供應量),當中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發展商新界農地等。就算是對土地政策有一定認識的人,恐怕都不可能全部了解18個選項的內容,更不要說清楚分析不同方案的利弊。而小組竟然有信心在5個月內讓市民了解18個選項,並且理性地選出優次建立共識,顯然是過分樂觀。

一次點燃多個火頭不明智

而且,18個拓地選項,其實也是18個惹火爭議,小組提出18個選項諮詢,等如同時燃點起18個火頭,當一些人討論填海之時,另一邊高爾夫球場爭議也挑動起來,日前更發生肢體衝突,令土地大辯論的焦點變成打人風波。不同持分者只會盯著自己關心的議題,捍衛自身的利益,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5個月的諮詢很可能陷入火頭處處的境況,各個議題都是戰場,小組如何凝聚共識?

政府不是民意機構,在拓地這樣的大問題上,政府及有關小組不可能沒有傾向性意見和方案,小組如果真的希望凝聚共識,理應就其認為最合適、最符合社會利益的一個或幾個方案提出來,讓公眾發表意見,並且回應外界疑惑,讓社會圍繞幾個最重要的方案進行辯論,這樣的辯論才有價值,而不是讓市民在基本內容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在18個選項中作出挑選,這反而令辯論變得有形無實,難以做到建立共識的效果。

拓地當然有不同辦法,小組提出的18個選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是做了大量的功夫。但既然要進行大辯論,自然應該就大題目進行辯論,部分如高爾夫球場改建住宅等方案,雖然觸動不少人的神經,但真正提供的住宅有限,政府大可以由獨立的小組研究解決辦法,例如是保留、全部改建或局部改建,以至在其他地區覓地重建高爾夫球場以換取粉嶺地皮等,都可以討論及研究。但如此敏感及技術性的議題,卻沒有必要放在土地大辯論上,最終只會淪為各自表述。

宜集中討論填海及公私營合作

香港真正值得辯論的拓地方法,只有兩個:一是填海;二是推動公私營合作建屋。這兩個才是根本解決政府缺地建屋的問題,其他的選項,部分應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再拿出來討論,部分則提供用地有限,大可以獨立處理。填海是土地狹小的地區最有效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新加坡多達22%的國土透過填海而來,面對鄰國的抗議及國內一些反對聲音,新加坡政府從來不靠大辯論推動填海,現在新加坡的房屋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主要正源於大量填海所致。香港除非有其他更有效的拓地方案,否則填海永遠是最佳的辦法。社會應該辯論的是,會否願意承受因填海而造成的一些社會成本,如環保等。

另一個辯題,是目前大量農地及土儲掌握在發展商手上,發展商擁有大量的熟地,政府應否與發展商合作,共同發展房屋,並且設立一個公私營發展土地的機制;抑或是為免「官商勾結」的疑慮,堅拒公營合作,都值得社會辯論。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有了共識,政府的拓地工作也有了主線。政府及小組應拿出魄力及擔當,探求民意找民調機構就可以,從政人既要尊重民意,亦要引領風潮,帶領民意,政府既然知道哪些方案對香港最有利,再搞出18個選項,「雖多,亦奚以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