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不怕失敗精神

2016-10-05
 
AAA

香港環境_WEB.jpg

【思考香港短評】香港曾幾何時是創業天堂,人人都希望做老闆,事關工字不出頭。不過,這份原本屬於香港精神的一部分,不知不覺的消失,年輕人和家長們現時最希望是「高收入、高穩定」的工作,環顧周圍,除了醫生、律師之外,連銀行家都有點風險。

香港一年可以培養幾多個醫生?當然香港醫學的科研成就很值得我們驕傲,不過,我們一年可以培養不外300多名醫生,以每年考DSE近7萬人計,成功率是0.42%,相比起創業,第一次創業成功業是1%,99%失敗,換言之,你「一擊即中」創業成功,比立志做醫生的可能性,高出一倍以上。

從事創業的年輕人跟我們分享經驗時,認為香港的社會文化是比較傾向「不敗」,意思是不願失敗,但由於創業正正是一份嘗敗與敢創的工作,因此願意創業的畢業生為數不多,不過,值得高興的近期投身創科的趨勢有所上升。

事實上,創業與從事科學、科技研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從不斷嘗試和失敗的經驗中爭取成功。入選今屆諾貝爾化學獎的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盧煜明,他當上了醫生,然而選擇的不是一條不敗的路,他不斷從事研究,嘗過了失敗,但取得很多榮譽,雖然今次在諾貝爾獎失敗了,不過,未來依然是充滿希望,也為香港人帶來鼓勵和希望。不怕失敗,努力向前,不畏風險,摒棄平庸,我們願再說一次,Yes, Hong Kong Ca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