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浮現的中美關係「新平衡」
2016-11-03
AAA
美國奧巴馬政府兩屆任期已近尾聲。在過去將近八年中,中美關係盡管總體保持了穩定,在氣候變化等議題上甚至還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總體看,兩國間戰略互疑大幅上升,雙邊關係多次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在中美兩國學者中間,彌漫著一股對中美關係的悲觀情緒,筆者也不例外。
從1972年中美關係實現“破冰”以來,兩國關係始終充滿起伏。不過,在過去的八年中,兩國關係的“鐘擺”向負面擺動的頻率明顯加快,且向負面擺動的程度超出以往。中美兩國陷入軍事沖突或美蘇式“冷戰”的可能性仍然近乎為零,但是中美關係是否會像克里米亞危機後的美俄關係那樣,成為一個以戰略競爭為主、必要合作為輔的關係,至少成為了一個具有理論可能性的問題。中國的快速崛起引發了中美兩國內部的一些戰略憂慮:美國擔心中國挑戰其霸權,中國則擔心美國會在中國超越美國之前,想盡辦法破壞甚至阻止中國的崛起。中美關係似乎進入了一個昏暗的“戰略隧道”,兩國在其中摸索前行,不斷發生碰撞。
已有很多文獻報道或研究這些“壞消息”。在美國即將進入新的政治周期之前,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想要強調的,卻是中美關係烏雲邊緣的一抹亮色。過去幾年,中美兩國在“戰略隧道”中不斷磕磕碰碰的同時,有跡象顯示,兩國似乎也踏上形成新的戰略均衡的進程。兩國關係雖然持續緊張,但是始終並未“破局”,也遠好於美俄關係。對台軍售、南海、網絡等重大議題一個也未徹底解決,但是一些議題先後趨於穩定或者降溫。
中美關係開始出現新的戰略均衡的雛形,依賴於以下幾點。
首先,兩國領導人都認識到,中美關係的利害關係是如此之高,雙方以及世界都不能承受中美全面交惡的代價。因此,在中美關係一次次走向“懸崖”邊緣時,兩國領導人都表現出願意妥協、以便將中美關係拉回正軌的強烈意願。在過去幾年的幾次關鍵時刻,中美兩國政府都釋放出信號:無論前期爭議誰對誰錯,雙方不應繼續讓爭議擴大下去,是時候把中美關係拉回軌道了。2014年上半年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兩國在當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前後開始轉圜,最終確保兩國領導人當年9月的“瀛台夜話”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2016年南海仲裁案最終結果尚未出爐前,兩國的外交家們開始傳遞信號,無論最終仲裁結果如何,中美關係“不應該被南海問題所定義”。在仲裁案結果出爐之後,雙方表現也都相對克制。這種在關鍵時刻的相互妥協,確保了中美關係的大局穩定。
其次,中美兩國領導人建立了頗為穩定的高層交往機制。奧巴馬總統與前後兩任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會見次數創下了歷史記錄。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的“莊園會晤”、“瀛台夜話”、“白宮秋聚”以及“西湖漫步”開創了兩國領導人長時間、非正式、深入會談的歷史,為領導人建立個人間的信任創造了條件。兩國每年一度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高層磋商”雖然常被批評缺乏效率、流於形式,但是這些對話在兩國官僚機制內發揮了推動跨部門協調、推進中美雙邊合作的重要功效。我們或許應該考慮如何提高這些對話的戰略性及效率,但絕不應該弱化這些機制。
第三,中美在全球重大問題上始終保持有力的合作。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常常被看作過去幾年中美關係的最大亮點。類似的合作還有中美在WTO信息技術產品擴圍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應對非洲埃博拉病毒等方面的合作。在朝核問題上,近期圍繞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兩國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但是這似乎並未影響兩國在反對朝鮮核試驗上的共同立場。中美雙邊矛盾並未嚴重影響雙方在全球和地區重大問題上的合作,這是中美關係趨於成熟的表現。
最後,不斷穩步發展的兩軍關係是確保兩國不衝突、不對抗的基礎。曾幾何時,中美兩軍關係常常淪為政治矛盾的犧牲品。可喜的是,在過去四五年中,中美兩軍關係終於變得富有韌性。盡管兩國內部對兩軍交往都有不同意見,但是兩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能夠克服這些內部歧見,不但兩軍交往日漸增多,而且在危機管控和建立相互信任措施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矛盾尖銳,但是兩國海軍在南海能夠以專業的方式相互交往,這種局面在過去的中美關係中是難以想像的。
再過三個月,華盛頓即將產生新的新政府。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如果他/她能看到這一抹亮色,中美關係或許有希望在未來四年裡維持進一步的穩定。反之,來自華盛頓的巨大不確定性可能衝垮脆弱的新均衡,並將中美關係進一步推向衝突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