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中環不再 香港人如何自處?
年輕人不應固步自封,把自己局限在只以說廣東話為傲,應當善用兩文三語的優勢。
最近在搵工網站看到博客 SJ的文章《人在中環 香港人原來舉目無親》,裡頭說到在中環投資銀行界,十居奇九都是美藉華人,港漂海歸、新加坡或是台灣人。走進蘭桂坊翠華還是威靈頓街的大官廳,確實周邊不少都是說著普通話和英文的帥哥美女,這種感覺對於剛從校園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確實不易適應,筆者雖然覺得未至於舉目無親,倒是中環不再是以前的中環,我們未來應該如何自處。
香港回歸近二十年,經濟模式仍然離不開以金融和服務業為主,不少人依然陶醉於炒樓炒房,白領,家庭主婦甚至中小學生,對於中原城市指數和恆生指數的認識可能比街市菜心價格來得熟悉。但一如《施政報告》所形容,香港需要促進產業多元化,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也許在中環核心地段,各大銀行證券行,多了外來的人才,但同樣香港的年輕人可以想想,到底畢業後,是否願意在太子大廈,長江中心拿一萬多元的薪金,在財金界從低做起?月入十多萬的80後金融才俊,又是否想過轉型成為創投公司的 CFO,或加入跨國科技公司當拓展商務總監。
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創新及科技局,過去幾年致力推動發展機遇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未來除了科學園和數碼港,新界東北將會有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年輕人未來,除了能跟國內創科人才交流合作以外,政府也會吸引世界頂尖的創科企業進駐。中環以後不再是唯一的城市中心,在科學園上班一樣可以很精彩。而且近年也有不少初創企業來港發展,商界的企業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 和共用工作空間超過40間。最近筆者不時抽空到觀塘的 Wave 聽講座,碰碰年輕的創業家。政府除了創科局外,投資推廣署、生產力促進局等也在幕後不停連繫世界各地的企業來港,也支援本地企業轉營。年輕人不應固步自封,把自己局限在只以說廣東話為傲,排斥與各界人士交流工作,應當善用兩文三語的優勢,多與身旁不同的同事,朋友交流,推廣香港文化之餘,也可探索共同創業的可能性。
行政長官梁振英這幾年政治工作也許未如理想,但是與問責官員團隊一起策劃的金融發展和科技發展藍圖和計劃值得繼續向前推進,鼓勵年輕人多元發展。面對環球經濟困境和政治局勢不明朗,下屆行政長官必須找到一個專業的問責團隊帶領香港繼續轉型。當局面對未必有利自己的時候,適宜多想辦法創造自己的空間和天地,多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跨過去,自然能創造一片奇蹟。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