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重啟大型填海 長洲南建大型人工島
政府《香港2030+》規劃公眾諮詢期本月底結束,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研究報告回應,指未來30年香港合共需求逾126萬個單位,現有的土地開發計劃未能滿足長遠需求,建議重啟大型填海工程,包括在長洲南建設大型人工島,及將現有監獄及政府設施搬遷至蒲台島等,又提出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釋放私人土地,多管齊下解決土地房屋問題。
料港人續愈住愈細 需求土地達9000公頃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預測,本港2017年至2020年私人住宅每年平均落成量約為2萬伙,雖然比之前10年急增八成半,但若以總樓面面積計算,則只有約50%的升幅,可見未來平均單位面積持續趨向細小。另外,香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估計逾60萬個單位需要重建,加上人口增長、現有住戶改善居住環境等因素,未來30年,香港合共需求逾126萬個單位。
報告指,現時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若要長遠提升至較接近新加坡的水平(270平方呎),需要約3,000公頃的住宅土地;再加上相關配套用地,合共需要逾9,000公頃土地,面積約等於3個沙田新市鎮。不過,在政府土地開發計劃下,計及現時已落實、正規劃或諮詢中的項目,只牽涉5,300公頃,與上述需求相比,尚欠約4,000公頃土地。
監獄可搬遷至蒲台島 重新審視貨櫃碼頭發展
報告建議政府重啟大型填海計劃,包括把在長洲南建設大型人工島,所得的土地可以作搬遷現在的葵涌貨櫃碼頭;現有監獄及政府設施亦可搬遷至蒲台島;以及在南丫島西、屯門、將軍澳區進行填海擴建等。基金會引述數據,指2005年至2013年填海造地只有92公頃,比之前的十年大跌九成,預計香港填海所得的私人住宅地在不久將來就會用盡。基金會建議於新填海地上建設新市鎮,並按基金會提倡的「補貼置業計劃」興建公營房屋,長遠解決港人居住及置業的需要。
另外,基金會提出參考新加坡經驗,香港可以研究貨櫃碼頭的長遠發展方向,檢討是否可以釋放更多土地。基金會指,葵涌貨櫃碼頭位處市區,附近的交通配套完善,可以考慮改作住宅用途。
基金會指政府應從速釐定填海大計,房屋政策不應只着眼於增建單位,以解決住屋短缺,而必須為市民大眾提供自置居所的機會,而非僅僅提供租住單位。
政府應建立合作機制 釋放私人土地
數據顯示由私人發展及重建項目提供的住宅單位,在近年明顯減少。報告認為政府應考慮釋放私人持有的土地儲備,試行與私人土地擁有者合作機制,在城市規劃、補地價等方面提供政策配套,促成私人土地擁有者在選定的發展範圍內,興建住宅項目,而私人土地擁有者則須撥出某個百分比的土地,給予政府發展資助出售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