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香:手機世代 如何持續性發展?

2017-05-11
廖美香
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AAA

PHONE1.jpg

社會談可持續性發展,往往指涉企業、社會要採取環保、防範金融風險等措施。其實,人才是整個社會的重要資源,新一代能否可持續性發展,最為關鍵。現今青年沉迷手機,不滿蝸居,工作節拍急促,對前路茫茫,忐忑憂患。新一代如何提升競爭力,思維改變,蛻變命運,以下是我的10個觀察,或許啟示一二。

l. 人生漫長,不能只顧眼前,切記點滴自重。

科技一日千里,不少企業CEO為了滿足生存或商業利益,每每盈利先行,急於求成。作為打工仔,青年要為公司効勞,往往無可奈何的功利行事。儘管如此,青年初出茅廬,人生漫長,始終要為自己終極夢想奮鬥,作策略性安排,急也急不得,勿忘初衷。

為了人生部署,青年須具備正面思維,眼光要放遠、放大,認識事物多角度、利己也利他,擇善固執,按部就班,最終鑄造成就。香港有些青年較為勇進,埋怨甚多,急功近利,可能贏得一時,但要持續性發展則不容易。因此,為長遠着想,我們須抱有點滴積累的思維。作為企業,面對強烈競爭,慢一點也可能全盤皆落索;作為個人,自己掌握命運,人生恍如馬拉松,以慢打快,好好欣賞路旁的花朵,朝向目標,爭取人生長跑的冠軍。

2. 科技無國界,競爭對手不只在本土,而在世界各地。

青年除了擁抱本土思維,仍須擴大世界觀。香港經歷自七十、八十年代經濟起飛,至今在政經、文化有所積累,難得青年不忘上一代港人努力,熱愛香江,重視本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對香港充滿情懷,也須提升視野,不忘擁抱毗鄰中國、亞洲,並拓闊至全球各地。

有的本地青年視野狹小,面對內地競爭則有感不安,甚至抗拒。確實,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如今GDP快要輸給深圳,人均GDP已輸給澳門;韓國在科技及文化產業上大大超前,新加坡在房屋土地、高校、產業多元化等都遙遙領先。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一直以來海納百川,如今已漸漸倒退,要是持續狹隘於本土一方,則未來前景難感樂觀。現今內地及國際都借用香港優勢發展自己,我們何不主動出擊,加緊跟它們合作,互利共贏,這是常勝之道。

3. 與其重視成功,不如重視過程。

科研創業成功率少於1%,歐美習慣於「慶祝失敗」,失敗了就捲土重來。香港新一代青年似乎難以承受挫折,自殺率偏高。2014至2015年間青少年自殺個案逾120宗,單是今年3月份就發生6宗。他們在較潔淨、舒適的家境下長大,連郊遊小小的污穢也難接受;在學校也每每受到師長愛護,無微不至,新一代顯得以自我為中心,期待父母、師長、社會一切的鋪排。這一代青年的耐力、適應力不及前人,遇上挫敗,怨天尤人,不堪一擊,自殺風氣漸長,最極端的竟然殺害雙親。

本港自殺率10年來呈下降趨勢,唯青少年自殺則上升。在家受到百般呵護,在外面對殘酷世界,落差太大,其心理素質令人擔憂。手機世代,沉迷資訊,人生思考不足。面對各種失敗,應視為經驗的累積,屢敗屢戰,樂天而行,成事由天。不論成敗,皆有所得。事實上,科研失敗是常態,成功是鳳毛麟角,青年只要乘着這個科網大潮,盡其所能,在過程中有所感悟,汲取失敗教訓,為未來奠下基礎,正是收穫。

4. 不要虛耗時光於零碎資料,而是要孕育智慧。

朋友在Facebook留言,展示各式各樣的訊息、圖片,目不暇給,青年用來調劑生活、消磨時間,可能是一個選擇。可是,這些零碎資料不成系統,閃撥而過,虛耗光陰。在爭分奪秒的競爭社會,青年應作有效的學習,取得知識,充分思考,從而孕育智慧。須知道,資訊(data)、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是3個不同層次:資訊過時即無用,知識是認清事物,擁有智慧則做出成果。大學生在讀,學習知識,經系統分析,啟迪智慧。知識不斷更新,尤其資訊科技,一旦離開院校,可能變成過去式;因而,我們必須掌握自學方法,孜孜不倦、創新思考,才能應付無窮變化,有利持續發展。

5. 批判重要,謙虛與包容更重要。

我近日出席一個互聯網經濟的研討會,快的打車創辦人李祖閩表示,如果能重回20多歲,會更謙虛聆聽,以容下更多的事物,令自己收穫更多。我很認同他的說法,因為我在社會上採訪過不少高人,愈是優秀的人,愈覺自己不足。我理解到大學生上課要學習批判,藉此認清事物本質,觀察入微,思考靈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現今青年抱有理想,評價思想家、理論家、英傑豪傑 ……,毫不留情,但由於入世未深,容易不自覺變得自大、自我的性格,動不動批判他人。我不是說不應批判,而是要批判得確當、到位、多角度;除了批評別人,亦應批判自己。一味只批判別人不足,缺乏自我反省,容易變成偏激。年輕人抱有自信,敢於創新,甚至顛覆性建設……都是一件好事,但流於自大就會成障礙,故此包容他人,非常重要。

6. 天馬行空,不如腳踏實地。

年輕人活力十足,亟亟而求,想法甚多,可惜落空也多。有人取笑說:「想是天下無敵,做是有心無力。」不是說我們不應目光遠大,而是說創意重要,執行力更重要。以科技項目為例,以往講Concept Plan,有創新意念便可取得籌款創業,如今須兼談細緻執行力。年輕人作為腦震盪與友人「吹水」可以理解,但是一味「亂吹」,欠缺可行性指標的落實大計,則變成空中樓閣。再說,年輕人熱愛自由、隨意,但仍須保持有禮貌、誠實、準時,具責任心的美德。總之,給人可靠、得以信賴的個性,幸運天使總會樂於眷顧。

7. 埋怨買不起樓,不妨重新定義「資產」與「回報」。

香港中年一代似乎比較戇直,做事情不太計較,只要認為是對的,就會設法做好。新一代可能受商業要求影響,做事有目標,講究成本與效益。年輕人對於樓價高企,怨氣甚多,其實我也予以同情,因追求安居樂業,人之常情。事實上,港樓實在太貴,要18年不吃不喝才能擁有物業,是全球最難負擔的城市。

然而,青年買樓無望,不等於人生沒有希望。我也必須強調,青年須要積累資產,資產可以是股票、債券、黃金等財富性資產。另類資產,可以是創意、識見、信任、人脈、美德……這些優秀素質,隨時可為您轉化為財富。試問一個有智慧、有情、有義、有責任心的人,誰不樂意跟您合作?有錢、有樓不等於「人生之最」快樂,我們應以追求幸福作為人生的價值。

8. 發掘自己興趣,認識跨學科。

我念大學研究院時,主修政治與行政,就社會科學不同範疇:經濟、社會、哲學、文化、心理……進行旁聽。後來在工作時涉獵財經、科技……經多年磨鍊,體會到綜合觀察的好處,對理解事物有穿插協同的妙用。很可惜,我不懂理科,對認識科研難免感到吃力。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學校提供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正合時宜。我認為,年輕人認識跨學科非常重要,學習STEM不只是理科學生的專利,文科生也應對STEM有基本的認識。因為在科技大潮之下,對跨學科人才需求大。例如:工程師須認識生物醫學才能發明醫療科技,科技成果產品需要具人性化的設計才受追捧,科研企業也須尊重商業營運才能生存,科研項目也須定下法律合同……。

9. 靠工作收入,勿忘被動收入。

年青世代,你濃烈的興趣在那裏?便往那裏發展。除非你極需金錢解困,否則,找工作,最忌是以收入多少來定奪。投入你最熱愛的領域,是最佳的回報。須要強調的是,當你做所愛的事情,你會感到時間過得飛快,充滿激情;當有激情做事,便會做得好,那就容易成長,有出色。當你表現優秀,除了洋溢着滿足與成就感,升職加薪也隨之而來。

在科技年代,你在專利授權或投資科技項目或可享有不錯回報;如發掘了騰訊(00700)等成長股,由細價股變成明星股,更是點石成金。再說,我們不應只計較工作收入,而應連同計算資產積累所帶來的被動收入。當您的被動收入等於你的工作收入,那麼,你可享有「有人身自由」,隨時炒老闆魷魚,選擇的空間更大;如果不懂理財,即使做律師或醫生也可能會破產的。因而,初出茅廬年輕人,記緊找到自己興趣所在,必有出頭天。

10. 愛上手機,它是健康的敵人。

令我痛心的是青年人健康每況愈下,不少宅男宅女寧願打機,也不運動。今年北京的清華大學要求新生要懂得游泳,才可畢業,目的是要青年擁有健康的體魄。青年常用手機、筆記本等電子產品,令許多疾病年輕化:低頭閱讀導致頸椎痛,久坐不動引致肩周炎、攤腰看電腦變成了腰酸背痛,密集打字促成了網球肘,屏幕藍光導致眼疾 ……。 過量使用,以及不正當姿勢會摧殘了年輕人;不分晝夜的Facebook, instagram,whatsapp與wechat,都令人神經緊張、影響睡眠質素。年輕人青春無敵,健康意識薄弱,預防不足,屢勸不改,總覺身體衰退與我無關;可悲的是,一旦痛症形成,即使治療也難以復元。近10年人們使用手機、電腦頻繁,可以預料愈來愈多人將面臨痛症的困擾。年輕人不要盲目愛上電子產品,它很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我是真心期望大家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以及健康的身體 !

 

文章原刊於《信報》5月5日,獲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由於電影內容貼題、更涉及到升學、事業發展、父母感情破裂等連串青少年可能面臨的問題,觸動不少觀眾心靈,亦引起了社會有關目前對青少年成長支援措施的反思。
    這套電影的劇情正是不少成長青少年面臨的問題,政府當局在目前的青少年成長支援上,實在可以做得更多。

    丁海澄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