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經濟融合推進“一國兩制”
筆者認為香港要在大灣區規劃採取主動。圖為港珠澳大橋。(大公報資料圖片)
在實踐“一國兩制”20年之際,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制”存在著3種錯誤觀點:一是希望倒退至特區第一個5年“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二是爭取“真普選”以達至變相“獨立”,甚至追求“港獨”;三是欲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停滯不前。
倒退是夢想。變相“獨立”乃至“港獨”是死路。欲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停滯不前則是一廂情願。
事實是,從2011年底以來,香港部分居民滋長一股抵制和反對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的情緒,反對派利用這種情緒不斷製造敵視甚至仇恨內地和內地居民的風波。但其結果,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內地居民到香港旅遊購物,無法阻止香港與內地自2016年6月1日起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也無法阻止香港證券市場先後與上海證券市場、深圳證券市場建立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即使內地居民赴港旅遊人數,在經歷了數年下跌後,今年5月1日和2日不僅較去年同期增加5%,而且,創8年新高。
外部競爭促使兩地深化經濟融合
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之所以不斷拓展,有兩方面因素,一是為兩地經濟一體化內在動力不斷積累所驅動,一是外部競爭促使兩地經濟融合不斷深化。
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是以商品貿易自由化為最初目標。香港長期實行自由港政策,來自內地產品的進口早是零關稅。自2006年1月1日開始,香港輸入內地的商品也基本實現零關稅。
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既區別又聯繫。香港與內地實現商品貿易自由化後,不失時機地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先與廣東省從2015年3月1日起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1年零3個月後,再把服務貿易自由化擴大至整個內地。
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即將基本實現之際,滬港、深港證券市場的聯通提上了議事日程。接下來,將是兩地債券市場建立互聯互通機制;最終,兩地整個金融市場在可預期未來將實現一體化。
如果只有兩地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所累積的內在動力,則不足以克服香港的反對派給兩地經濟一體化所設置的障礙;重要的是,香港還面對愈益激烈的外部競爭,促使她必須更緊密地融入內地經濟。
香港固然已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但是,無論歐洲、北美還是亞洲其他國際金融中心都在積極挑戰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香港鞏固和提升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唯有拓展主要為內地服務的人民幣融資業務,以及主要為內地與其他國家商品服務貿易所提供的人民幣結算業務,從而,需要更緊密地融入內地經濟。
上海具位置優勢有機會趕上香港
21世紀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主要資本輸出國之一,完全有能力建設一個堪與紐約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按目前條件看,香港是首選,正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是次選。但是,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和內地其他地方的經濟聯繫不存在“有形邊界”(出入境管理)和“無形邊界”(意識形態差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將主要提供人民幣面值的金融交易和服務,而人民幣已是構成特別提款權貨幣籃的一員。如果香港不能盡快融入內地經濟和盡快妥善處理港幣與人民幣關係,那麼,上海很可能在競爭又一個全球金融中心的比賽中,後來居上。
當前,經濟全球化呈現暫時逆轉,但是,全球經濟競爭以區域經濟或城市群為單位的格局未變。北京決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簡稱大灣區),就是順應全球經濟競爭大趨勢。的確,根據“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則,香港對待大灣區的態度可以主動也可以被動。香港如果採取被動,則對香港必定有害無益,對於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負面影響,卻可以由這些城市以更加緊密的合作來抵消。香港唯有採取主動,才將對大灣區所有城市包括香港都有利。
總之,過去10多年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促使香港對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由特區第一個5年只講“兩制”忽略“一國”,轉變為經濟講“一國”。下一個10年,香港與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將促使兩地的政治差異趨於協調。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