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灝謙:靠嚇,可以嗎?
上星期端午節假期,陽光普照加上應節,縱使筆者與孩子們尚未學懂游泳,都決定一家四口到沙灘游龍舟水,期間又觀察到一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沙灘上不少人都像筆者一樣帶著孩子,而筆者留意到的互動,是跟恐懼及威嚇有關的。有一位爸爸抱著女兒,再牽著大約6-7歲的兒子在海邊,他不斷要兒子踢踢浪,但兒子不肯並看得出他有點怕。僵持一會後,那爸爸要脅「如不踢水便不帶你回家!」最後那男孩就範踢了兩下,那爸爸就說:「有甚麼好害怕!」 原來那位爸爸是知道兒子害怕的!但筆者心想,他兒子經此一役,應該比之前更害怕海浪,因為踢浪跟被遺棄扯上關係!
在育兒路上,有些話是不能說,有些行為是不能作的,其中一種不能說的,就是一些會令孩子覺得被遺棄的話。像那位父親說「不帶你回家」,絕對是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因為以小孩子的想像力,經常聽到這種說話就會慢慢聯想到父母真的不要我,不再愛護我。不帶孩子回家,說誇張一點,是孩子一個能否繼續生存的問題,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既不懂自己回家,亦不懂照顧自己,如果父母真的要遺棄他們,他們是沒法生存的。
可能你會認為筆者危言聳聽,只是一句嚇一嚇小孩子的說話,又怎會令孩子聯想到生存的問題呢?大家都知道,小朋友的想像力豐富,而豐富的想像力往往就是建基於一些他們僅有的認知上,如果是恐懼和威嚇充斥於孩子的生活中,他們的想像就是建基於恐懼和威嚇。
想孩子嘗試新事物,應該先問孩子是否想試,如果孩子願意,就陪伴著他們一起去探索,期間給予多點正面鼓勵,例如”爸爸相信你做得到”,亦可以給予一點指引和示範。嘗試過後,不論是否成功,都要讚賞他們真的很勇敢,爸媽欣賞你勇於嘗試。期間需要觀察著孩子們的反應,如果他們表現得很抗拒,就不要再強迫他們,否則只有反效果,令他們更害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