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恢復黨主席的可能性

2017-07-24
劉仲達
資深媒體人
 
AAA

xdd1.jpg
習近平早前訪港時檢閱駐港部隊。(新華社)

中共十九大前夕,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在全國電視台播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權威性的梳理總結」,歌頌習近平執政五年來的政績,與其說這是為十九大造勢,不如說是為樹立習近平「改革旗手」和絕對權威造勢。 

專題片共分十集,習氏是男主角,既有他的同期聲,也不斷出現其鏡頭,幾乎隔一兩分鐘就會出現「總書記」的字眼,講述其如何「高擎改革旗幟」、「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報》等媒體還全文刊登解說詞,首次使用了「最高領袖」一詞。第一集〈時代之問〉解說詞如此說:「2017年新年前夕,人們透過電視螢幕,再一次感受到國家最高領袖那份深沉而溫暖的牽掛。」 

「最高統帥」稱號冰封35年後出土 

此前,習近平已獲官方譽為「人民軍隊最高統帥」。軍方還強調必須「三個一切」「三個堅決」。「三個一切」是指,「一切重大事項由習主席決定、一切工作對習主席負責、一切行動聽習主席指揮。」「三個堅決」是指,「習主席提倡的堅決響應,習主席決定的堅決執行,習主席禁止的堅決不做。」一些媒體後來將「三個堅決」加以演繹,變成「三個凡是」。 

眾所周知,「最高領袖」「最高統帥」是毛澤東時代的名詞。華國鋒繼位之後,也繼續使用。1976年11月24日,《人民日報》在《憶往昔——倍感華主席親》一文中說,「要堅決捍衛華國鋒主席在全黨全軍全國的最高領袖和最高統帥地位,一切行動聽從以華國鋒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指揮。」 

華國鋒遭罷黜之後,為了防止個人專權和個人崇拜,這兩個名詞禁止使用,35年之後重新出土,可見形勢正在起變化。美籍華人政治學者裴敏欣有這樣的觀察,習近平執政之後出現革命性的變化:通過反腐等等手段,打破規矩,結束了「後天安門政治秩序」(post-Tiananmen political order),即告別精英抱團、告別分贓聯盟規則,從集體領導轉向個人領導。 

「最高領袖」「最高統帥」的橫空殺出,是否意味著光是冠以「核心」還不足夠?還需要在制度上加以「個人領導」呢?具體而言,是否可能改變總書記制度,恢復黨主席制度? 

毛澤東時代中共實行黨主席制,大權獨攬。1956年的中共八大,還設立總書記,由鄧小平擔任。當時的總書記,相當於黨中央秘書長。毛澤東逝世之後,華國鋒接班擔任黨中央主席,人稱「華主席」。 

但隨著鄧小平等元老復出,開始著手陰乾「華主席」。1980年2月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經常工作機構,並且選舉胡耀邦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架空華國鋒。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已擔任總書記的胡耀邦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一職。 

總書記制度集體領導防獨裁 

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黨中央不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實際上就是要集體領導,防止個人獨裁。從此,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頭銜變為總書記,但當時還有鄧小平、陳雲等「婆婆」,不管是胡耀邦、趙紫陽,都不是真正的最高領導人。 

江澤民擔任總書記之後,也要等到元老凋零,才成為最高領導人,但權力仍然受到李鵬、朱鎔基、李瑞環等制衡。至於胡錦濤,則公認為弱勢的領導人。 

雖然黨章沒有明確規定總書記任期不能超過兩屆,但這已經是不成文的規定。作為強勢領袖,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的紅二代,習近平今後固然可以打破「總書記十年任期」的不成文規定,也可以進行制度創新,恢復黨主席制,進一步擴大權力。如此一來,就不只是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的「帶頭阿哥」,而是可以一言九鼎。 

既然「最高領袖」「最高統帥」捲土重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尚待加溫,不一定在十九大,也可能在二十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儘管中國高層的用意可能在於鼓勵年輕人迎難而上,但對於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成長起來的一代而言,因曾親曆日益繁榮的社會經濟環境,相信很難接受榮景不再的嚴酷現實,對為何要放棄安穩轉而選擇吃苦,也會有許多不解和焦慮。

    王緯溫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