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霾澈:習近平批共青團值得港府青年工作者參考
劉鳴煒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文匯報資料圖片)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所以世界各地沒有不重視青年工作的,但要做好這項工作並不容易。近年來,青年成為香港局勢動盪的主要推動者,政府沒有做好青年工作已被公認是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近年來內地的青年工作也無法得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認可,他一再高調嚴厲批評主導青年工作的共青團,前團中央第一書記秦宜智近日更被發配至國家質檢總局任副局長。共青團正不斷進行改革,以求更貼近年輕人,撇除政治因素,其經驗教訓相信有值得香港參考之處。
習近平批評共青團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對於共青團官員成為「官老爺」,只會坐在辦公室裡而脫離青年、不接地氣的情況感到不滿。香港有一個名為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機構,但這個機構的日常工作是什麼?能夠給青年提供什麼幫助?對於解決青年問題產生了什麼作用?抱歉,尚屬青年的筆者一無所知。再看一眼該委員會的成員,主席為劉鳴煒 ,委員眾多,當中較著名的有霍啟剛、李家誠等。感覺習近平對共青團的批評套用在此同樣適合。
委員會不應變成升官捷徑
這些富二代、富三代懂得民間疾苦嗎?由他們來主導青年工作,能得到香港大多數青年的認可嗎?翻查前幾屆的青委會成員,也不乏世家子弟,日常工作已經非常繁忙的他們,能抽出多少時間處理青委會的事務?有的人一個月恐怕也未必能開一次會,開會也不過是閉門造車、泛泛而談,根本無法有效解決青年問題。不難想像,青委會的職務於他們而言不過是將長長的頭銜清單再加長一點,以充當他們獲取更大榮譽的踏腳石,如同團派官員不過將共青團視作升官捷徑。
林鄭上任後將青年工作列為重點,並將青年事務委員會升格為青年政策委員會,不過當看到由66歲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出任主席,筆者立刻就有種信心不足的感覺。共青團自成立以來,一把手上任時還沒有超過50歲的,最年輕的還不到40歲。青年叛逆求變,不按常理出牌,以自我為中心,是這一群體的特徵,他們顛覆的正是守舊、僵化的官僚體系。上了年紀之人,保守、求穩是必然心態,天然與青年背離。港府由年近古稀之人去主導青年工作,實在是一個大笑話。
張建宗已年屆66歲。(大公報資料圖片)
青年問題不是單靠行政化手段解決
香港正處在世代交替的危機關頭,而且這一次的世代交替,伴隨著將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固有藩籬打破的全球化進程和互聯網浪潮,所以呈現出不同於以往任何世代交替的新特點、新變化。在這樣的變化之下,青年人面對的精神環境自然也大不相同。從佔中到旺暴,主體無不是年輕人。他們的憤怒從何而來?他們的意志往何處安放?港府真的懂這些年輕人在想什麼嗎?真的有設身處地去幫助這些年輕人解決困難嗎?港府如果知道並早做準備,也不必淪落到今天的田地了。
共青團之所以失去青年,除了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浸染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源於其簡單地以行政化手段來解決所面對的文化層面問題,甚至是文明的衝突與挑戰。希望青年政策委員會能汲取之前青委會的教訓,否則又將如同習近平對共青團的批評一般:「說科技說不上,說文藝說不通,說工作說不來,說生活說不對路,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官話、老話、套話,同廣大青年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那當然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結果最終被青年邊緣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