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李錦芬:推動全民創科熱, 智庫突破傳統思維模式
2017-09-26
AAA
2017香港創科博覽正在火熱進行中。《香港頭條》記者在現場採訪了主辦單位團結香港基金的總幹事鄭李錦芬Eva。
今屆主題是“ 鑑古追今,開創未來”,既尋根又追夢,既展示現代中國最先進的科技,又溯源古代中國的創科基因。Eva表示,這不僅僅是團結香港主辦的Event,更是凝聚全港創科界合力、全民參與的大型科普活動。傳統上,智庫只管寫Paper做謀士,為施政者建言獻策,中外皆然。團結香港基金從幕後走到前台,力推香港創科熱潮,此舉本身就是智庫跳出傳統思維框架的創新和突破。
展區的一項亮點為是鄭和下西洋寶船模型: 鄭和七次下西洋,距今600年左右,最遠到達非洲東部。起航時間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早達伽馬開闢新航線93年。中國在訊息科技也已取得傲視全球的成就 : 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1,351光年外的脈衝星訊號,更可以觀察到10萬光年、銀河系以外的宇宙深處;還有運算速度稱霸全球的超級電腦 “神威.太湖之光“,以上兩大現代創科成就,都在是次博覽呈現。本屆還特設 ”香港之光“展區,重點介紹本港二十項獲國際獎項的科研成果。當中有不少創新發明能幫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例如手語翻譯手套、智能煮食警報系統等,讓參觀人士深入了解創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提升社會整體創科氛圍。
創科博覽掀起全港科普熱潮
由於接地氣,重視互動和參與感,估計本屆入場人數將達到十萬。240多家中小學向博覽會提出申請安排“專人導賞團”。作為主要操盤手的Eva以及她的團隊還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創新科技惠及普羅大眾。比如今次赴港的中國第一個女太空人,就會安排與香港弱聽群體會面,講述她飛離地球之後聽到的宇宙聲音;又安排明星謝霆鋒以創業成功人士的身份,在博覽會現場與觀眾零距離交流。
為了增加實效Impact,而不是“看完就算”,團結香港基金一直保持與政府、科研機構、創科企業的互動,並在TVB推出《敢創•香港》系列,收視率頗高。亦多次主辦與內地的科技創新交流活動,為香港青年企業家穿針引線。團結香港還積極參與特區政府的公眾咨詢,努力為香港建立良性循環的創新科技生態系統。據Eva表示,從去年首屆創科博覽至今,已經向政府提交了不少方案,包括向UGC建議政府為中下游研究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向啟動九龍東辦公室提交如何將東九龍建設為智慧城市的方案等。政府亦有採納建議,如推出20億元成立院校中游研發計劃及擴充政府公開資料等。
眾所周知,香港的科研投入佔本港GDP的比例不足一個百分點,跟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差距甚大。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Eva表示,香港的科研投入僅佔GDP的0.76%。反觀其他OECD經濟體,他們的平均值就達到2.38%,將香港遠遠甩在身後。即使剔走防衛預算,新加坡、台灣及韓國的研發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仍高踞2-4%,大幅拋離香港,所以香港要急起直追。
香港在創科領域很有優勢
Eva認為, 雖然香港的科研投入不足,但還是有不少優勢。根據最新的QS 全球大學排名,香港是僅有的城市擁有4所大學在全球五十強,而且科學、科技、工程學及數學(STEM)的學科在大部分本港大學都在位列全球的前矛。除此之外,香港又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得天獨厚的區位,能夠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機遇。而現時大灣區的發展亦給香港一個契機與內地進一步合作,達至雙嬴。正如全球最頂尖的兩個科研高地為硅谷(Silicon Valley)及波士頓 (Boston area),他們背後都有史丹福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作為根基。反觀深圳,雖然有大量科技龍頭公司如騰訊及華為等,卻相對缺乏世界級的大學作科研支持。因此,本港的世界級大學與深圳的大量科技公司可以攜手合作,打造媲美硅谷的產學研高地。
董建華先生擔任主席的團結香港基金,被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TTCSP)評為“香港最有影響力智庫”。作為總幹事,記者問Eva如何評價這個新生但充滿活力的NGO?未來有什麼規劃?希望對香港社會做出什麼貢獻?
團結香港基金成立不足三年成績斐然
Eva表示,團結基金成立不足三年,就被評為香港最有影響力智庫,成就令人鼓舞。目前在政策推動方面初見成效。以土地房屋及創新科技的研究為例,當中提出的不少建議,都被政府納入為其政策大方向,例如上屆政府提出要為香港建立土地儲備用以長遠規劃,到現任特首林鄭在其政綱中表明公共房屋政策會以置業為目標等等,都是團結香港基金兩年多來在土地房屋的重要政策建議。又例如在創新科技上,建議政府可以先檢討大學撥款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加入考慮大學研究對社會及經濟的實際影響,才能使學者有更多誘因從事應用研究。而政府則在最新的施政報告要求教資會於一年內完成檢討研究經費的分配方法,加入研究影響、知識及科技轉移成效等評審準則,教資會亦於今年5月指出積極籌劃在下一輪研究評審工作,把研究影響納入為評審因素之一。
香港社會現時對團結香港已有相當的認受性。例如,今年4月基金會發表支持重啓大型填海,並長遠考慮搬遷貨櫃碼頭的研究報告後,坊間有不同專業人士和學術機構都有提出類似的看法(儘管方案細節或有不同),成功引發社會討論。
當然,“我們也明白到政策倡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未來我們還將多方位推動政策建議,在土地與房屋、老齡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與藝術創新等四個方面繼續鑽研,在深度、廣度上下功夫“。 Eva稱還將增加青少年與教育等研究主題,盡可能貼近社會發展議題,以香港的長遠和整體利益為依歸,致力解決社會的痛點與難點。
土地房屋政策是主攻研究方向
土地房屋政策研究是團結香港基金的主攻方向。團結香港基金的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被委任為林鄭上月成立的專責小組非官方成員。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的專業團隊估算,香港未來30年的土地需求將超過9,000公頃,或三個沙田新市鎮的大小。現時政府的土地供應目標只有5,300公頃,因此希望專責小組和政府關注香港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呎(幾乎是所有發達城市之中最小),並就港人能夠 “住大啲、住好啲 “為目標,增加土地儲備、供應的規模。其中,在維港以外另覓更多選址填海,應該是不二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