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全: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離我們有多遠
(《禁式極樂園》劇照/Paprika Studio Production)
The Matrix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首部曲於1999年面世,已經是足足18年前的作品!直到2017年,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的廣泛應用漸見雛形,人們現在戴上一副VR眼鏡便可足不出戶,體驗運動、約會和極地探險等,足見電影當時的前瞻性極高。
最近看了《禁式極樂園》的首演場,劇本從虛擬‧現實這兩個本身互相矛盾的概念,帶出由科技所引發的家庭、人際倫理和社會等連串問題。故事的背景設定與The Matrix相似:全世界的人類幾乎依靠網絡生活,不論工作、讀書,或其他一切的社交活動,均在稱為「The Nether」的全球網絡系統內進行。現實是個幾近凋零的世界,某些人開始嘗試選擇「Crossover」,以生命維持器保存肉體,精神永遠停留在「The Nether」內。
劇中主角賈先生經營了一個超真實體感區域「密園」,是一間十八世紀維多利亞風格的虛擬大宅,登入的客人可以飾演任何角色,與住在大宅裏的小孩互動。客人可以對他們做任何事情,包括砍人或強姦,滿足一切慾望。探員Morris在查探「密園」有否違法行為,並和賈先生爭辯,當虛擬感覺與真實無異,網絡傷人及犯罪,是否要受到管制?虛擬網絡構成應否等同真實?
(《禁式極樂園》劇照/Paprika Studio Production)
此劇由美國作家珍妮花‧哈利(Jennifer Haley)所編,如此精彩的劇本為她奪得女作家年度大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的確,作者由故事本身帶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在虛擬世界犯罪,是否算違法?將來人人「生活」在虛擬世界時,內裡還有「國家」的概念嗎?誰人有執法權?去旅行需要出入境嗎?當虛擬世界的程式(programming)可以滿足所有的慾望,還有人會願意留在這個無力感甚重的現實世界嗎?現在看這些議題可能是虛無飄渺,但亦非不切實際。
劇本的好玩之處是要讓觀眾跟著劇情走,才能逐步知道全相。探員在現實世界進行調查和虛擬世界所發生的情節穿插上演,觀眾從探員的盤問得到線索,才明白「密園」發生的事情,結局更是意想不到。劇本有大量長篇幅的對白,對演員來說是個挑戰,幾位主要演員也有輕微一次半次的「甩咀」情況。
舞台上的虛擬世界和現實清楚分開,局限了演員的走位:探員盤問的情節主要只是兩人的對話,已經佔用了前台;令到佔大部份、在虛擬世界發生的情節,也在舞台較後位置上演,有點浪費了舞台的其他空間。如佈景或舞台調度稍為改動,讓演員能遊走於虛實之間,相信可更呼應主題。
(觀看場次:2017年9月15日;演出場刊:https://issuu.com/felixismchan/docs/thenether-hongkon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