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全:體驗認知障礙病人的不安與恐懼
Pierre在人前彬彬有禮,但與Andre獨處時卻變得猙獰面目,甚至虐打他,令人不寒而慄。(《父親》劇照/香港話劇團)
繼8月觀看《謊言》後,再有機會欣賞法國編劇Florian Zeller另一作品《父親》,實在是十分興奮!上次評《謊言》只是對白精警的廣播劇,今次的《父親》則可說是一套近代戲劇的示範作:簡單利用「台燈聲」(舞台、燈光、音響)等舞台效果,配以「編導演」的妙筆、舞台調度和精湛演出,便已製造出讚嘆的舞台氛圍,讓觀眾確切體驗認知障礙症病人的感受。
《父親》講述年邁的Andre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女兒Anne決定接他回家方便照料。Andre時而風趣時而迷糊,Anne與同居男友Pierre對於要照顧他漸感吃力,甚至出現磨擦。Anne隨即陷入要盡孝義照顧父親,還是把他放在療養院的兩難局面。
話劇觀眾一般在幕開不久、掌握人物角色後,便自然會進入劇情、輕輕鬆鬆地看戲,但《父親》卻讓人越看越不安。Andre上一場明明在與女兒對談,轉個頭另一女演員便進場說自己才是Anne;搞不清是女兒現任男友還是前夫的Pierre,在Anne面前彬彬有禮,但Anne一走開便露出猙獰面目,甚至虐打Andre;Anne一時說自己會留在巴黎照顧自己,轉眼間又說會跟男友移居倫敦。
整個家只餘下一張木椅,究竟這是Andre的家,還是病房內的一角,觀眾亦已分不清了。(《父親》劇照/香港話劇團)
編劇利用巧妙的說故事方法,讓觀眾與Andre同呼同吸,如同受認知障礙症所困擾,一起體驗因為不認得親人、記憶錯亂、分不清真實和幻想、被害妄想等情況而產生的不安與恐懼。舞台上的傢具一件一件消失,除了是配合劇情顯示場地的轉換外,亦形象化了Andre記億逐漸衰退的情況;直至整個家只餘下一張木椅, 究竟這是Andre的家,還是病房內的一角,觀眾亦已分不清了。
主角Andre由近10年沒有擔當演員的劇界前輩毛俊輝擔當,仍然是寶刀未老!他所演的Andre情感恰到好處,全劇的感覺真摯得來淡淡然的,反卻更讓人情緒無法宣洩,散場後也一直不禁想著當中的人倫關係。
編劇Zeller在2012年編寫《父親》時只有33歲,在創作之初並無意處理任何特定主題,所以全劇其實也沒有指明Andre是患了「認知障礙症」。此劇的源起反倒是因為著名演員Robert Hirsch請Zeller寫一個可以呈現老演員身體狀態與靈魂聲音的作品,最終成就了《父親》, Robert Hirsch更以87歲之齡演繹Andre一角。這個劇為Zeller帶來多個編劇大獎,更被喻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劇作家。《父親》為Zeller所編的《父母子》三部曲之二,《父親》和《母親》已在英美、澳洲和新加坡等地上演,《兒子》將會在明年首演,期待能在香港再次觀賞他的精彩作品!
(觀看場次:2017年11月3日;演出資料:http://www.hkrep.com/event/17-5/。)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