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科創公司以人工智能務農
在香港討論科創,大部份都圍繞「服務」,甚少講「生產」。其實,面對全球糧食短缺,食物生產是各國極之關注的重大議題。為了有效增加農業生產,加州的科創公司Iron Ox以機械人充當農夫,從事無人耕作,成效不俗。
Brandon Alexander曾經是Google的工程師,他是Iron Ox其中一位創辦人,也是Iron Ox的行政總裁。去年,Alexander與他的夥伴從三個創科基金,共獲得150萬美元投資,在加州的小城鎮San Carlos開展他的「務農事業」。
雖然美國的農業生產比其他國家整體上算是十分先進,相當機械化,但Alexander認為,現時整個農業生產結構的可持續性還是太低。他舉例說,一般來說把農作物從農地運輸到市區需要長距離、長時間,而有一部份蔬菜在運輸途中已經枯萎或變得不夠新鮮,被浪費掉。同時,美國務農人口的平均年齡達到55歲,務農人口不足也是可見將來的重大挑戰。
三機械人支撐農場運作
Iron Ox的溫室主要由三個機械人運作(「robot」普遍翻譯為「機械人」,但該英文本身並沒有「人」的意思,泛指各種可以代替人力的電子器械)。當中兩個負責簡單運輸,至於剩下的機械臂,才是真正的農夫,從播種到收割,一手包辦。該機械臂包含各種關於農作物的圖像數據,它每日掃視農作物,了解它們的成長狀況,並以人工智能計算每棵植物需要澆水多少,是否需要遷移至較多陽光的範圍,有沒有受到感染等等。換言之,只要三個機械人運作暢順,Iron Ox的農場基本上可以無人操作。
由於Iron Ox的運作還在試驗階段,為了簡單程序,他們以水耕形式,種植生菜之類的基本農作物。日後,他們希望用人工智能機械人種植更多類型的農作物,並推廣至美國各大城市。他們期望,如果這個技術得以普及,農作物的運輸時間將大幅降低,到時不單美國人可以食到更新鮮的蔬菜,也有助減少長途運輸的碳排放,一舉三得。
以高科技配合農業生產,已經是大勢所趨。除了Iron Ox之外,還有不少科技公司正在進行各種嘗試,也值得借鏡。例如科創公司Plenty最近獲得軟庫集團的Softbank Vision Fund投資200萬美元,發展「牆上種植」技術,以節省種植所需空間。而另一科創公司Freight Farms正在實驗「貨櫃種植」,也十分令人期待。
資料來源:Quartz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