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德權: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和發揮

2017-11-07
 
AAA

1.-頭條1-928x522.jpg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剛上任時談及未來工作,希望今年底能就大灣區發展推出發展規劃,更表示將推行先行先試計劃,調整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的政策推動經濟。不少市民狐疑,為何政府近年不餘遺力地宣傳大灣區?聶德權接受本社訪問時,指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在《十三五規劃.港澳專章》中,已特別提到港澳的功能和定位,當時已強調要深化粵港澳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出台後,不少人將此灣區與另外兩個世界著名的灣區(東京灣區及三藩市灣區)比較,就面積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較另外兩個更大,聶德權認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顯示中央的重視。「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布局看,目前,北面有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長三角經濟圈;南面的大灣區城市群基本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未來,我們透過推動大灣區建設,將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提升。」

拓區域經濟 顯中央重視

至於香港,也不是忽然間要參與大灣區建設,根據聶德權的說法,過去十多年來,其實跟廣東省、深圳基本上都有很緊密的合作。回歸後,彼此的合作也有所深化,涵蓋的範圍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隨着一些基礎建設陸續興建和落成,整個灣區的道路網、鐵路或海運,比從前方便得多。地緣上的接近,也可帶動發展一些以往較不發達的地區,「如粵西的中山、珠海、江門、肇慶一帶,未來發展的空間會大很多。」作為政府官員,他不忘補充一句:「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特區政府對此十分重視。」

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必然牽涉很多政策局。政務官出身的聶德權指出,他領導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會擔當協調統籌的角色,而其他相關的政策局,亦將在各自負責的政策範疇內配合各行各業地推動發展。雖然政府希望着力參與大灣區發展,但香港自身亦要有充分實力,發揮優勢。為官多年,見證香港發展的他旋即指出,「香港本身擁有不少傳統的優勢,如金融、貿易、航運方面,我們一直都擁有優勢。另一方面,香港在專業服務、法律仲裁、保護知識產權、司法系統、法律系統等,這些都是我們擁有基礎、具有優勢的地方。」

但不少專家均已指出,香港缺乏土地,同時在人力資源方面亦有限制。因此,單從香港方面看無疑有瓶頸,譬如發展科技創新行業,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聶德權亦深明此理,更直言僅靠香港必然有些方面做不到,但若從整個大灣區發展的角度出發,便有不同層面。正因為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要求香港不只從自己的本位出發,更要思考整個灣區如何發展。

說到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特首林鄭月娥在就職典禮發言時亦指出,香港有一流的大學,基礎研究實力不弱;有五間大學位列全球百強;在一些領域,如醫療、生物科學等都有國際水平的基礎。聶德權補充:「要推動創科發展,我們可能有很多意念,但要轉化為具體產品、行業發展等,便需要內地的生產基地和市場。」

2.-聶德權強調要夥拍廣東省內城市,一起面向世界市場,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1.jpg

過去政府已不斷強調與內地其他城市合作,發揮彼此的比較優勢,聶德權的想法與此一脈相承,他指出如果香港夥拍廣東省內城市,一起面向世界市場,就可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達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局面,接着他如數家珍:「香港除了與內地有一個緊密合作的基礎和空間外,多年來聯繫國際,吸引了很多國際機構和人才來香港。」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I)海外醫學中心落戶香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選擇香港成立該校首個全球創新中心,正正體現了香港在地理上、國際聯繫、司法機制、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優勢。聶德權指,「這幾方面的優勢結合,將創新科技上、中游的產業鏈貫穿起來,我們才能有較全面的發展,而這正是大灣區可以給予香港的機遇。這不僅是與廣東合作,與深圳合作,而是前所未有地有一個包括發改委參與的中央協調機制,未來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也會比較方便。」

然則,香港由今天開始,做些什麼才不會落後在大灣區發展中,成了不少人內心的疑竇。聶德權認為香港首先要做的是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因此他7月1日接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後,便主動接觸不同的行業、專業界別、各大商會和不同持份者,介紹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並收集意見,了解商人希望掌握的商機在哪裏。

不過,在施政思維及規劃工作上,香港與內地明顯不同,例如香港一向奉行小政府、大市場,與內地大刀闊斧的改革大相徑庭,但香港又不可能放棄一直以來的優勢。因此,政府在評估未來在個別行業、產業上有何發展空間、在商業上是否可行,難免要依賴商界、業界提出意見,因此聶德權便主動出擊,與商界、業界保持密切的溝通,掌握商界的想法。

HKZMB.jpg

聶德權接着說,「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將與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澳門政府密切合作,在框架協議提到的各個領域和發展規劃的草擬過程中,反映業界相關的意見,政府內部亦會探索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如何發展,有什麼相關政策需要配合,有什麼地方可以先行先試?這些都要跟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澳門政府密切合作去做。」

大灣區政策推出後,香港的金融業、物流業、法律服務、專業服務──包括會計、建築、保險等方面,相信都看到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亦正研究向政府提出建議,希望政策上的配合。「因此,政府內部不同的政策局,將按照其發展方向,就相關政策法規如何配合,提出所需政策,讓中央考慮,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聶德權預告,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後,將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宣傳、推廣、解釋方向與重點,並具體推動每一個政策範疇。

香港與內地接通的基建設施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大灣區未來幾年面貌將很不同,例如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廣深港高鐵連接國家高鐵網絡,連接粵東和粵西,即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的興建,區內交通將比現時便利得多,不僅經濟活動,大灣區內居民的生活圈也會跟現在很不相同。除了基建變化以外,聶德權指出,兩地民眾文化活動的交流、教育、醫療、養老、青年事務等方面,都可以藉大灣區發展開拓新的空間。

內地政策 便利香港青年

但政府再大力宣傳,亦要青年願意跳出舒適圈,踏出第一步才成。有見及此,兩地亦推出不同措施吸引和便利年輕人。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1日時表示,中央會陸續出台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生活、就業和創業的措施,這將令港人在內地,包括在大灣區生活、升學和就業的條件與內地居民相若,聶德權認為這方面的影響其實都很大。例如內地部分高鐵站已可用回鄉證自助購票。

根據局方資料,現時有逾15,000名香港學生在內地大專院校攻讀,當中不少人有興趣畢業後留在內地發展,相關省市落實政策便利港人就業顯得十分重要。另外,深圳前海、南山,以至北京中關村都有青年創業園區,聶德權認為若香港年輕人在內地創業,內地相關部門提供便利政策和優惠,這都可令港人在內地開拓很大的市場和空間。為鼓勵青年更了解內地,特區政府也拓展本港青年在內地企業實習的機會,聶德權指有些學生實習過後選擇留在當地工作,這對他們了解國家發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及圖片獲《灼見名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內地查獲25名港人乘搭「大飛」偷渡至珠海,再分別前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以及湖南、福建等地,其中最少有4人確診。「港人偷渡播毒」一説,已在內地網絡傳開。香港政府及建制派並未向內地居民澄清,亦未見譴責「偷渡播毒」者的行為。從公關傳意的角度,已錯失了最佳的補救時間

    劉健宇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