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甯:三個角度看香港電子支付現存問題

2017-11-21
王之甯
自由撰稿人
 
AAA

pay1.jpg

電子支付近日在香港鬧得熱哄哄,一方面有很多人要求香港不應為二十年前八達通的成功而繼續自滿自大,並應加快發展電子支付,盡快追上潮流,避免繼續「落後」於中國。當中例子就包括商務及經濟局局長邱騰華,他在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指出香港電子支付方式落後,認為八達通早年成功是拖慢香港電子支付的發展;但另一邊廂,多名評論員及專家紛紛跳出來,辯說香港電子支付並沒有想像中落後,多次重申「大額有信用卡、小額有八達通」的相關論點。筆者希望以三個不同方面論證,詳細解釋香港電子支付現存問題,從而論證香港電子支付相對中國較為落後,仍需大力發展。

覆蓋度 

評論員HARRY在文章<<電子化交易普及 誰在追趕誰?>>指出:『個人喜好不同,支付方法不同,本來難以直接比較這是否「落後」的表現。』 

筆者認為,評論香港電子支付情況先進或落後,不是單純個人喜好問題。而是應由客觀的標準去量度,其中一個標準就是電子支付的覆蓋範圍。很多人指出中國電子支付先進,是因為只要你有一機在手,就能滿足到你的日常所需,不用現金亦可以生存;同樣地,很多人指出香港落後,其中一個論據是香港沒有太多地方提供電子支付作為其中一個付款方法。打個比喻,若你趕時間需要坐的士,但若銀包未知有沒有足夠現金。你就要(1) 找自動櫃員機、 (2) 排隊、 (3) 提款,才可以去截的士來坐。整件事其實很反智,因為坐的士目的是希望能夠節省時間,但卻因為只收現金而要花費更多時間。在香港,不單是的士,報紙檔、部份餐廳亦不支援電子支付。平日我們在放工時候,不難看見自動櫃員機前大排長龍。全因大家知道,若銀包沒有現金,即使有八達通及信用卡,很多地方都不能去,香港距離「無現金化」還有很遠的路。 

費用 

很多人會說中國主要運用二維碼,相對技術比起八達通的NFC技術更為落後。但對商戶而言,八達通及信用卡的安裝及維繫成本高昂,原因是商戶需要在店舖安裝終端機。而終端機的服務供應商會收取不同費用,包括:(1)安裝費用、(2)年費(港幣幾千至幾萬元不等,視乎交易金額而定)及(3) 手續費(每項交易會收取2-5%)。這對小商戶來說,是一筆龐大的支出,故很多小商戶選擇只收現金,拒絕接受八達通、信用卡。 

相反,在中國,電子支付以二維碼為主軸。對商戶而言,二維碼並無安裝成本,加上操作簡單易明,所以能受大小商戶歡迎。筆者到中國時,電子支付是商家必備之物,就連在街上賣水果的商販亦會接受流動支付。 

更重要的是,NFC技術與二維碼其實可以在香港共存,滿足不同市場需要。筆者認為香港市場有能力更進一步推廣電子支付技術,當中包括吸納二維碼為其中一個常用付款方式。除了香港人的錢包TNG Wallet以二維碼進攻市場外,八達通更打算在11月推出二維碼(QR Code)支付技術,希望能從市場分一杯羹。可見八達通的NFC技術或許較為先進,但費用昂貴。二維碼的「平、靚、正」將能擴闊香港電子支付市場。 

私隱 

電子支付系統PayPal在九月公布Digital Payments: Thinking beyond Transactions香港地區報告,當中分析香港成為無現金社會的發展潛力。報告指出,七成本港受訪者已有採用電子錢包、電子貨幣及流動支付系統等支付模式,但四成半本港受訪者表示,因憂慮私隱外洩而拒絕使用電子支付。相信有很多人拒絕使用電子支付,是不希望機構掌管過多個人資料,但信用卡同樣以實名登記,八達通一樣會收集你的個人資料,故電子支付與八達通、信用卡其實面對同樣問題。重點是政府如何監管相關機構,確保市民資料不會被惡意利用,能夠妥善保存。 

現時在港營運的支付平台,需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政府需要重新檢視條例,確保條例未與時代脫節,在必要時為電子支付增加章節;金管局在發出儲值支付工具(電子錢包)牌照時,亦需要進一步就平台的權限範圍、處理用戶個人資料方法作出詳細指引及規管,避免平台淪為監控平台,回應市民的訴求。 

無現金社會為大勢所趨 

很多人會認為推出全面流動支付無現金化,會扼殺市民選擇的權利。要知道,「無現金社會」並非強逼用戶一定要用電子支付,推廣電子支付不等於取消現金支付。反過來說,推廣電子支付是希望賦予市民更多選擇,進一步便利他們的生活。無現金社會為大勢所趨,惟政府應詳細研究電子支付潛藏的私隱問題,令市民能更安心使用電子支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