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絲路展:共享世界遺產
年末,香港的展覽也忙碌起來,主題活動一個接一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特展很是引人注目。這是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成功後,第一次共同舉辦的絲路展。有些展品是首次在香港亮相,其中也包括眾多的中國一級文物。三彩的陶俑、匈奴的服飾、古老的壁畫、西域的樂器,近距離地接觸一兩百件、歷史久遠的精品展品,讓人拓展了眼界。
看展後得知,縱穿亞非歐大陸數國的絲綢之路,東西總長達到了一萬公里,南北縱深達三千公里。從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時期形成,約至公元十六世紀,經歷了數個朝代更迭,一直延續,帶來了東西方貿易、文化、信仰與技術的交流,也帶來了財富。如今,“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足見其價值所在。
這條路上,兩個名字要濃墨重彩。一個是西漢的張騫。奉漢武帝命令,尋找大月氏聯抗匈奴,他出使西域,開始了外交探險,13年後才返回京師。張騫的西行經歷奠定了絲路的雛形,開通了這條大道。另一個是唐朝的玄奘。他不顧阻攔,前往古印度尋求佛法,文化探險19年後,帶著幾百部經書回到了故都。漢唐是偉大的王朝,造就了兩位著名的歷史名人—他們義無反顧踏上了絲路,做好了人生的一件事。
勇氣和堅持,是經典的絲路符號。包容與共贏,是核心的絲路精神。宋元以前,這條路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一千多年以來,無數的商隊、使團、僧侶等,打破阻隔,完成使命,也催進了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的交流。明朝以後,海上貿易崛起,才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香港,中西兼顧,多元包容,物流貿易、金融融資、文化交流等諸多領域都具備國際領先優勢。處在“一帶一路”風口,香港有很好的客觀環境,也蘊藏著很多商機。香港機場的貨運量從2010年起,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客運量也排位世界第三。香港會展中心每年舉辦多場交流活動,不乏亞洲、世界最大規模的個展。香港也是第三大世界金融中心,綜合軟實力無容置疑。但是,也有人講,香港優勢已不比從前。強者能夠恆強,受制於時代變化,需要人文環境的維繫。外在衝擊時候,也能有放下身段、打破心態藩籬的勇氣。
整個展覽的規模不大卻布展精緻。這也是香港展覽的普遍特點之一。展覽結尾處、臨近出口的一個背板牆設計很是有趣,不時引人駐足體驗。用手左右滑動一個木製小方塊,時間就會定格在某個朝代,與絲路有關的事件便以文字形式出現在牆壁空白處,供參觀者閱讀。從西漢開始,到元朝截止,順序讀下來,每朝也不過寥寥百字。站在背板牆面前,回望浩淼歷史長河,流傳至今的,是最璀璨的人事、物品。而承載其中的人文精神,傳承千年,成為永恆經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