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紙壽千年 絹壽八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昨天(6月22日)舉行開幕禮,這是林鄭月娥以特首身份擔任主禮嘉賓的最後一場公開活動,對公眾正式開放則是在下周六(7月2日)。
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五載,北京故宮博物院今次「大手筆」,借出逾九百件展品,約七成為首次赴港展出。這是故宮博物院1925年成立至今,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覽。
其中位於第8展廳的「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 匯聚了35件書畫經典名作,均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一些是傳世孤本。
書畫的藝術不論多高超,就是一張紙。紙張要保留逾千個春秋,紙質風化、侵蝕褪色無法避免,所以書畫有「紙壽千年,絹壽八百」之說。據說國家文物局列明嚴禁出境展出的書法作品有十六幅。
書畫保護的必要條件是「恒溫恒濕」,越過千年大限的書畫作品其實不少。號稱「法帖之祖」,陸機的《平復帖》已經一千七百年了。中國很多書畫珍品都是在絹帛上創作的。所謂絹就是蠶吐的絲,本質上是動物蛋白質,所以絹本畫越少打開越利保存。
書畫類藏品由於紙絹材質及顏料(古時候只有礦物質及植物顏料兩種,尚無化學顏料)。為避免「勞損」老化,故宮的書畫類展出最長不超過三個月,輪到下次再登場更不敢保證在什麼「猴年馬月」,年代久遠者尤甚。
在台北故宮,有70件書畫列為「限展藏品」,因為作品原有紙絹因舊摺痕或顏料剝落、脆化現象嚴重,極需加強維護,所以每次只能展出42天,且每次展出需間隔三年以上。
現代科技的進步,為「惜展」的國寶書畫提供了無盡可能。北京故宮多年前使用國家印鈔造幣的鈔券紙為製作材料,仿古綾絹裝裱,出版了一套精品,《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自不必說,其他諸如中國最早的捲軸畫《游春圖》、中國最早的紙本畫《五牛圖》、唯一有晉人名款的真迹《伯遠帖》,還有《洛神賦圖》、《步輦圖》、《仕女蹴鞠圖》、《韓熙載夜宴圖》、《浴馬圖》、神龍版《蘭亭序》,亦都「舊貌新顏」,煥發新的活力。
書畫除了自然「老死」,還要經歷無數易手流轉,避過戰火焚城、宮廷政變,以及皇帝陪葬,其滄桑足以寫成大書。舉一例,蘇東坡的《寒食貼》,在1860年經歷了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後流落民間。1922年被帶到海外,為日本收藏家菊池購得,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東京都陷入火海,菊池冒死搶救,家宅遭焚毀,《寒食帖》奇迹般逃過一劫。
香港故宮佔地只有一萬平方米,與北京和台北故宮相比,不僅面積最小,建築風格也是「最不像故宮的故宮」。但港版故宮的門票卻是兩岸三地最貴,盛惠120元,直迫法國的羅浮宮,但絕對是物有所值。道理其實很簡單。故宮的文史古物是引領我們穿梭時空,沐浴歷史長河的時光機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觀眾不僅是觀展,也是朝聖。
國寶級書畫,以一紙之輕薄,承載厚重如三山五嶽的中華文化,穿越千年時空。今人有幸目睹,實在是一種緣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