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權:由華陀醫院至藍屋建築群活化

2018-01-04
陳天權
自由撰稿人
 
AAA

blue.jpg

灣仔石水渠街的名稱源於街上曾有一條溪水由山上流下,至海旁東(今莊士敦道)出海。1850年代太平天國之亂有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灣仔區人口增加,政府在溪水流過之處開闢街道,中央形成一條露天石水渠,街名由此而來。後來石水渠被覆蓋,只留下一個古老街牌讓人追憶。

曾是石水渠街著名地標的玉虛宮,建於同治元年(1862年),由灣仔坊眾合資興建,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戰後許多兒童失學,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聖約翰座堂一班熱心教友於1949年借用玉虛宮旁的公所創辦聖雅各兒童會,初期以兒童為服務對象,後來發展成聖雅各福群會,在區內紮根成長。

香港最早的華人醫院


除了玉虛宮,早年石水渠街另一地標是同治丁卯年(1867年)由華人興建的華陀(佗)醫院,內奉「醫藥之神」華佗,服務區內坊眾。它比東華醫院的成立還要早,相信是香港第一間由華人興辦的中醫醫院。其後結束營運,改為華佗廟供善信參拜。

1920年代初有商人重建石水渠街兩層高的舊樓,並拆去華陀廟,在原址興建一列4層高的唐樓(門牌為72至74號A),下舖上居,每兩幢樓宇共用一條狹窄畢直的木樓梯(一梯兩伙)。立面的臨街單位有狹小露台伸出,昔日住客可利用露台與街上的人談話,沿街叫賣的小販亦可應住客需要將物品擲上露台。

Bl1Bl1-灣仔石水渠街已沒有明渠,現在卻因藍屋而再度聞名。.jpg

華陀廟在72號地下的舖位重建,外貌模仿中式廟宇,勉強分成三開間,中央的門口頂端加了三合土簷頂,並鋪上琉璃瓦,有寶珠和鰲魚裝飾。門楣和門旁安放華陀醫院的舊石匾和石對聯,後者寫上「譙縣表良醫名高東漢、香江崇永祀惠及南天」,說明東漢沛國譙縣(今安徽省)華佗,醫術惠及南方香港。

華佗廟樓上曾設有鏡涵義學,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最高兩層為一中書院校址,是戰前灣仔唯一教授英語的私立學校。兩間學校均在戰後停辦,轉為住宅用途。

1960年代,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侄兒林祖(1910-2012年)在華陀廟舊址創立武館和跌打醫館,教授少林洪拳,原有的石匾和石對聯被招牌遮蓋,華陀醫院的歷史因而被人遺忘。林祖其後在旺角另開新館,其子林鎮顯繼續使用舊館,現由林鎮顯妻子打理。

隔鄰74號地下曾開設聯興酒莊,最高兩層是鮮魚行商會會址。這個商販組織在戰前已經成立,除了聯誼魚販外,還負責籌辦北帝誕活動。天台現今仍保留一張石桌和兩張長石凳,是商會成員早期休憩用的。

唐樓髹上色彩

香港曾經滿街都是幾層高的唐樓,隨着城市發展,拆一座少一座,現在已變得愈來愈珍貴了。年長的香港人對唐樓並不陌生,雖然未必人人住過,但或多或少都曾經攀過那幽暗陡峭的樓梯,進入滿布板間房和閣仔的單位。

石水渠街72至74號A,連同毗鄰的慶雲街2至8號和景星街8號,合共9幢樓,是灣仔少數可見的唐樓建築群。1970年代尾,政府收購當中7幢。1990年代準備翻新石水渠街3幢唐樓時,剛巧政府倉庫存放了水務署用剩的藍油,於是用來粉飾外牆。過去鮮有住宅髹成藍色,這次偶然的裝扮反令樓宇獨樹一幟,被街坊稱為「藍屋」。與之相鄰的另一幢唐樓(74號A),由於屬私人物業,一直沒有翻新,外牆保留了原來的灰色。

慶雲街4幢唐樓建於1920年代,與藍屋同期,但比藍屋矮一層,屋頂是中式金字瓦頂。政府其後將外牆髹成黃色,人稱「黃屋」。景星街8號於1957年興建,樓高4層,一梯一伙,人稱「橙屋」。這3組建築本來計劃清拆,但因藍屋盛載獨特的歷史故事,最後獲得保留,且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隔鄰黃屋的歷史亦相當久,但可能因為沒有留下什麼故事,故只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Bl3黃屋立面的設計裝飾帶有西式元素,是當年唐樓的常見特色。.jpg

建築群的活化

2006年香港房屋協會宣布斥資1億元與市建局合作活化這3組唐樓,作為以茶和醫療為主題的展館。一如過去做法,住在裏面的人需要搬走。當時正值天星碼頭清拆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市民開始思考如何保育和活化有價值的建築文物,政府因應民間聲音在2007年成立發展局,制訂文物保育政策。

聖雅各福群會自2006年開始加強藍屋建築群居民的服務,又請街坊擔任導賞員,向市民介紹灣仔歷史和生活。2007年該會向政府租用74號地下的聯興酒莊舊址作為灣仔民間生活館(2012年改名灣仔故事館),展出從街坊收集得來的舊物,重現被人遺忘的故事。

2009年地政總署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建築群的私人業權,同年發展局將藍屋建築群納入第二批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供非牟利機構申請活化。結果眾望所歸,由聖雅各福群會聯同三個團體以「We嘩藍屋」為主題獲選,實踐「留屋留人」的保育項目。

修復工作最近完成,大家關注藍屋外牆會否還原本來的灰色? 聖雅各福群會聯同建築師與居民商討後,決定保留3幢唐樓的藍色,餘下1幢髹上米白色。建築師在3組樓群的背面加建外廊,令樓宇之間互相貫通,又設置走火樓梯、升降機和水箱,以符合現今建築條例要求。

建築群共有9個地舖和32個住宅單位,其中2個地舖和8個住宅單位留給不願遷走的用戶使用。另撥出12個住宅單位公開招租,租金為市值的8至9成,入住者要履行一些義務以回饋社會。其他地舖分別用作灣仔故事館、社區經濟互助公所和食肆,建築群之間有一幅空地用作舉辦活動。公眾除了進入地舖外,還可報名導賞團參觀頂層一個展覽舊物的單位,體驗昔日唐樓的生活環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及圖片獲《灼見名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周末港客北上消費過關大排長龍,與此同時,香港的獨特優勢吸引着內地人赴港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形成了一個香港、內地「雙向奔赴」獨特現象。

    薩日朗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