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香港的文字本土思潮與亂象
日前,作家余家強在其專欄撰寫《港語迷思》一文,借網上有專頁列出所謂的「非香港本土用詞」清單,指部份人特別是本土派,似乎想建立港語系統,又指所謂港語是怪胎,僅一場迷思,而他們對於外來借詞的排斥,僅是針對所有疑似來自大陸的用語。觀乎余兄一文,似乎想指出港人的日常用語中,本來便不少外來借詞,沒必然因為借詞來自大陸而加以排斥,但是對部分人而言,這樣的論點已屬「大逆不道」,自然招來了不少非議。
作為長期研究香港本土思潮的語言學愛好者,余兄似乎不太清楚「港語」此一概念。事實上,所謂「本土派」山頭林立,他們雖然都排斥疑似來自大陸的用語,但是不同派別其實有着不同的文字觀,例如所謂的「城邦派」,他們不否認港人以中文作為共同語,但他們日常所用的粵語和書面語最為古雅,普通話則為「胡漢混雜語」,同時認為內地的白話文部分用詞屬「劣質中文」,所以加以排斥。由於部分人政治上不支持所謂的「城邦論」,但語言觀上卻相同,為消歧義只好統稱為「存古派」。
至於所謂「港語」,可以說是「港語學」這一組織所主張的概念。他們將中文或漢語視為一個語族,不承認港人慣用的粵語為「漢語方言」,而是視為漢語這一語族下的語言變體。他們甚至認為不同地方所講的粵語,都會因口音或日常用字習慣的不同,而衍生為多個語言變體。是故,他們故意將香港的粵語口音稱為「港語」,以標榜其語言的獨立性。
換言之,所謂本土派都有排斥大陸用詞和普通話的傾向,甚至都有着鼓吹文化港獨的傾向,但「存古派」與「港語派」的語言觀卻有不同,特別兩者在口語入文和粵語本字的態度上。「存古派」基本上不排斥以白話文 (注:嚴格上而言,應是「大眾語」) 行文,而「港語派」則主張口語入文。在粵語本字的態度上,「存古派」喜歡強調粵語皆有本字,甚至在口語入文時用回本字 (或者是他們所宣稱的本字),以此突顯粵語「最古雅」,而「港語派」則主張約定俗成,主張使用坊間發明的粵語表音字 (如:嘅、啲、咗)。
當然,相比起上述兩個派別,更常見的是心存政治偏見,但自身語文水平又不高的網民,在胡亂排斥他們自以為來自大陸的用詞。余兄在文中提到的那個專頁,排斥「方方面面」是一例,該專頁排斥「素質」,殊不知此詞最早出自《管子·勢》一書,意思為事物本來的性質。有人若認為香港習慣把品質和質量稱為「質素」,這固然沒有問題,但把「素質」視為大陸用詞而排斥,則是純粹賣弄無知。
這種因為無知而排斥的用詞,網上還有很多,例如:那個專頁提到的「性價比」是經濟學概念"price–performance ratio"的意譯;「處所」是"premise"在香港法例中的意譯,旨在避免跟譯為「場所」的"place"混淆;近年有人抗拒的「煙火」,是"Pyrotechnics"在香港法例中的意譯,旨在避免跟譯為「煙花」的"fireworks"混淆;將「立即」說為「立馬」,是川、陝、杭、滬的方言,語出自成語「立馬造橋」。
乃至余兄認為肉酸的「打造」,宋代《夢粱錄·嫁娶》已有,是指古代金屬器具經過反覆敲打的製作過程,強調的某樣事物經千錘百煉而成,跟甚麼「戰鬥民族」沒啥關係。由是觀之,部分本土派有意宣揚「港語」此一概念,或者有意識地排拒大陸用詞,以此製造文化上「中港區隔」,這是一個問題;部分人因為本身中文水平不濟,於是胡亂把一些古而有之,或者是香港特有的法律中譯詞,視為大陸借詞而加以排斥,是另一個問題,兩者或許有共通點,但又不能視為完全等同,應該加以區別較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