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ley媽媽:爸媽是孩子的預言大師
早前,我遇上了一個「一點耐性都沒有」的小孩。我在餐廳等候入座的時候,看到一個約四歲的男孩在地上玩玩具車子。期間雖然發出一些聲音,但仍可接受。沒過多久,他的媽媽就開始對他說:「你安靜點!你多給一些耐性!」、「你可不可以不玩玩具!你真是一點耐性也沒有!」然後,小男孩就開始鬧別扭,哭叫、蹬地、吵鬧著不要再等待下去,直至被安排入座。為何孩子會「愈鬧愈壞」呢?我嘗試用心理學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理論來解釋。
自我實現預言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的,意思是人對事情的概念和預期,是一直影響著人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會促使事情有如人當初的預期般發生。這理論有一經典的例子,就是1968年羅森塔爾(Dr. 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Dr. L. Jacobson)做的實驗。兩位教授在一間學校各級隨機選取了部份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是高智商和富潛能的,會有很多的進步空間;請老師在不讓學生本人知道的情況下觀察和注意他們。結果發現,這些只是隨機選取的學生的成績,真的全部都有進步。原本能力相約的一群學生,因老師對他們的概念和預期不同了,他們的「結果」也不同了。老師相信他們是優秀的學生,這相信會影響老師的情緒和行為,例如增加了對學生的鼓勵或學習資源的提供,學生於是進步起來。
將這理論套用在上文的小男孩身上,他的媽媽認為小男孩沒有耐性,重覆提起「沒有耐性」這些字眼;小男孩不斷接收著自己沒有耐性的訊息,漸漸實現起這行為來。相反,如果媽媽能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接納幼兒在等候入座此等情況下是會感到無聊乏味,然後給予正面的指導和解決方法:「我知道你肚餓了,我和你一樣想儘快入座。我相信你可以忍耐一會,我知道你可以小聲一點玩玩具的,我們很快可以吃東西了。」我相信那小男孩可以再安靜多一會。
當然,我們的預期要合符常理和邏輯,才能將期望實現。試想想,難道我相信自己在不練習的情況下能游泳,我就能游泳了嗎?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是相信自己能學懂游泳,我就會計劃如何去實現這期望,例如找個好教練和制定練習時間表。
以下介紹一本與理論有關的繪本,書名為《大壞熊!》。大熊意外地弄壞女孩的風箏,女孩生氣地向各人訴說牠是一隻大壞熊。大熊當然也生氣了,心想既然被人稱作大壞熊,不如就盡情使壞。在一個轉捩點後,女孩不再氣大熊,更向牠道歉。聽到道歉的「大壞熊」再壞不起來,變了一隻甜心熊。
《大壞熊!》
文:愛咪‧戴克曼
圖:澤切里雅‧歐克拉
譯:酪梨壽司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