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寧:從派錢探討散水心態
農曆新年期間,讀到兩則關於利是的新聞。
新聞一:物業管理員在長期病假後於年初一復工,被公司安排到未能接觸居民的崗位。該管理員稱不滿公司安排令他失去逗利是的機會,認為公司針對他,故到公司位於灣仔的總部示威並企跳,幾經勸說後才放棄輕生念頭。
新聞二:一位打工仔在網上展示公司的$20元開工利是,覺得數目太少,說「不如連利是封都慳返吧」。此帖引起許多討論,網上留言多數聲援該位打工仔,有人更留言說自己連開工利是也沒有。
到近期,財政預算案出爐,劣評如潮。本文重點不是評論財案,連同上文兩則新聞,讓我想起《論語》的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企跳的保安員,正因為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被安排到不能接觸住客的崗位),才去公司總部示威。而這個公平怎麼說呢?也許其他每日守著崗位的同事也會說,他們沒有請過病假,更應被安排在「有利/有利是」的崗位。該位保安也直言故意選擇年初一復工,這已是有選擇性的不公。公司管理層回應,工作安排是隨機的,實屬公平。
第二則新聞裡的$20開工利是,若全公司都收到同一數目,至少那是公平的。在這情況下,我們可以猜想,是否「不患貧而患不安」?也許這位打工仔對公司長久不滿,$20開工利是只是引爆器而已,我們不得而知。
財政預算案劣評如潮:各種小恩小惠未能真正惠澤基層和有需要人士;DSE免考試費無厘頭之餘,更有負面效果(如老師去考拉高水平、部份人抱著搞搞震的心態應試等);送海洋公園門票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在種種劣評中,最讓市民失望的,應該是宣佈不派錢。為什麼派錢令大家的反應如此大呢?我腦海閃出驚心動魄的一個念頭:既寡又貧,不均且不安。
有手有腳的壯年人,不派糖會死嗎?為什麼派錢好像是「老馮」?當我們在罵這些人不長進、計較的時候,卻有人趁驚蟄花$50去打小人,對象是官員或特首。有民俗學者說打小人有心理療效,並非100%迷信,願意花錢打小人,背後也許就是不均且不安的心態主導,是否怨氣與不安經鞋踭聲洗禮,能消耗點點呢?這個社會,到底積聚了多少怨氣?
對比落後國家,香港生活條件優越。讓香港人認為自己既寡又貧的,是那份不均和不安的情緒,社會普遍認為財富分配不均 ,社會欠了自己是主流民意。派錢最實際,去旅行欣賞人生路上風景,吃一餐吞進肚吸收掉,點都叫做賺咗。每個階層都聲稱最需要幫助,同時又委屈地感到不被公平對待,不如全民派錢,至少帳面上公平,今朝有酒今朝醉,別問明朝酒醒何處。
筆者認為,拿錢散水的心態,是政府管治的一大警號,顯示大眾看不見未來,政府提供不到願景。如何解決不均不安,化解民怨,做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是政府當務之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