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上海和香港的發展各有樽頸應加強合作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公布2017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海排名第一,香港排行第二,而香港的「對手」深圳則排行第三。對於香港連續4年屈居於上海,也許有香港人感到不是味兒,更有人無奈地認為被深圳趕過也只是遲早的事。其實上海與香港一樣,風光表面下,各自在發展上也遇上了樽頸位。
上海近年的確在內地城市中風光一時,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就以「發揮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為題,豪氣盡現,上海的成績表亦相當亮麗,隨着上海票據交易所、上海保險交易所、中國信托登記公司三大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於2016年接連在上海進駐,上海已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等的完備金融市場體系。2016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364.2萬億元,是2010年的3.5倍。上海更有香港所無的「人口紅利」優勢,上海人口由2008年的1600萬人,增加至去年的2400萬人或以上。上海有著人口因素,經濟實力大增,相對而言,相反香港同期人口只由680萬增至約700萬人。香港地少人多,目前人口密度高造成的資源不足問題已日漸浮現,樓價高企、醫療教育等配套緊張,也造成了本地出現了排外的本土情緒,要透過外來移民達致同樣增長,在客觀條件及社會環境而言也是不可能的。
但上海面對發展過度集中,以及環境破壞問題。上海的公共資源、人口都過度向中心城區集聚,帶來了上海市中心交通擠塞、環境惡化等問題。上海的開發度目前已高達36%,遠超法國大巴黎地區的21%或英國大倫敦地區的24%。開發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佔地過大,鄰近民居,也造成了城市空氣污染、土地未能恰當運用等問題。
本港開發土地有嚴格限制
香港雖然近年經濟增長相對失色,但最「值錢」之處,是擁有健全法制、完善的國際金融網絡、以及法律及金融界專業人材。香港進出口貿易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帶來了其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國際貿易的繁榮,又帶動了香港房地產市場發展,而且吸引到不少國際企業及人才進駐,與各國文化交流融合,推動本地各行業的發展。
除了金融,香港的旅遊業發展同樣出色,香港面積雖小,但在如此密度高的地區,仍然擁有不同的特色建築和城市景觀,每年都吸引大量旅客訪港,帶來龐大旅遊收益。這得益於港英政府起的開發土地限制。港英政府為免土地過度開發,對開發土地有嚴格限制,而且劃定及保育了許多郊野公園,只在特定地區發展新市鎮。回歸後,特區政府延續政策,綠化面積仍高達70%,當中有40%是郊野公園。
上海與香港各有發展樽頸,正好互相參考學習。上海應效法香港為發展定限,抑制開發區、工業園都,淘汰落後產能,響應習近平主席十九大提出的發展高質量經濟。上海亦可善用長三角地區腹地,把這些產業遷往其他城市,只留下高新技術產業在上海,把上海打造成創新中心。至於香港亦可使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利優勢,成為大灣區內的創意產業中心、及國際人才中心,助香港產業更上一層樓。
滬港可合作發展物流業
上海與香港關係緊密,很多香港企業在內地投資,首選也是上海,而很多上海企業也有到香港集資上市。如今全球60%的GDP都集中在各地的大灣區,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形式將走向大灣區間的較量。香港和上海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城市,可以各自發揮優勢,上海在長三角,可與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相互呼應,分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人民幣在岸及離岸中心。上海與香港可協力發展物流業,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可以以上海港口為中間點,將貨物轉運到「一帶一路」國家。希望能滬港合作能建立更高層次的機制,使兩地走向雙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