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李嘉誠時代”未終結
即將邁入90歲高齡的香港首富李嘉誠終於在上周五(16日)宣布退休,成為了城中熱門話題。翌日我翻閱香港各大報章,發現幾乎所有媒體都不約而同在頭版花了一整版篇幅報道李嘉誠退休的新聞。
李嘉誠退休的消息備受香港社會關注,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他的生意業務遍布香港各行各業,港人衣食住行都依賴它,以致有人戲說生活在香港,不讓李家掙你的錢是不可能的。
當然,早年李嘉誠在大部分港人心目中的形像是很正面的,他創下的商業神話更是有志從商的年輕人的榜樣。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白手起家,走過港英殖民時代,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大展拳腳,直到成為香港首富……李嘉誠致富的故事幾乎每個港人都耳熟能詳。
由於李嘉誠具備了財富偶像所需的幾乎全部要素,多年來香港坊間出版了大量李嘉誠傳記書籍,講述他奮鬥一生的傳奇故事,連李嘉誠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有這麼多書都在寫他。
但諷刺的是,踏入千禧年,港人對李嘉誠的觀感開始出現複雜的轉變。越來越多人不滿李嘉誠的營商手段計算得太過份,以及其商業王國的版圖愈做愈大,既令許多小商戶無法生存,也損害了消費者選擇的權利,深受其苦。
香港的家庭主婦對此尤其深有感受。不少人指責李嘉誠旗下的超級市場壟斷了香港市場,對民生影響很大,卻不時用掩眼法手段欺騙市民,違背了營商道德。
其中最多人舉的一個例子是:李嘉誠的超市經常聲稱在周末大減價,但事實卻是超市在特價日的前一天故意把不少貨品價格調高,結果特價日當天,許多貨品不但沒有減價,反而較平日漲價。
有香港機構曾在2009年進行過一項題為“你最信任誰”的調查,提供了8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本地名人名單。結果發現,李嘉誠竟然只排名第55位,位居歌手陳奕迅、楊千嬅等人之後。
平心而論,一些港人對李嘉誠的抨擊有失偏頗。戰後香港經濟起飛,尊崇的是傳統資本主義遊戲規則,講的是汰弱留強適者生存。以李嘉誠為首的大部分香港富豪,都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白手興家,被視為資本家模範。只不過到了近十來年,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社會上突然湧現一股強烈的反商、仇富情緒,幾乎所有富豪都成為被猛烈批判的對象。
身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自然也不能幸免。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日漸拉大,李嘉誠以往一些被視為精明的“賺錢奇謀”,現在也變成了巧取豪奪的招數。他在許多港人的眼中也從“超人”變成了“萬惡的資本家”。
近年港府顯然也看到港人心態背後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強調資源要公平分配,以及多元化發展經濟。因此,馳騁商場數十年的李嘉誠這次宣布引退後,有人樂觀地解讀為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香港經濟正試圖駛入一條新的河流。
不過,事實真是這樣麼?
《福布斯》雜誌年初發布的2018年香港富豪榜顯示,有22名即四成四的上榜富豪從事房地產行業,顯示房地產行業仍然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也是舊香港發展的標誌。若說李嘉誠一個人退休,就代表過去靠房地產成功的模式要消失,恐怕有點天真了。
此外,香港老一輩超級富豪年事漸高,近年已逐漸將億萬元生意王國交棒給第二代。但這次上榜富豪的平均年齡竟為70歲,最大年齡更是94歲,恰好也印證了香港短期內都無法捨棄李嘉誠這類舊派企業家偶像,出現“新英雄”引領香港發展。
換言之,李嘉誠的退休,對其旗下長和系集團來說的確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對香港社會而言,要說意味著活躍香港近半世紀的傳統發展模式就此告一段落,實在是太過牽強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