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建制勝利,恰恰因為林鄭做了三件“對建制派不利的事”

2018-03-23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kin1.jpg

本次立法會補選建制派實現歷史性突破,地方選區搶得一席,票數差距由原本的“四六分”大幅拉近到只相差4%。最終逼得泛民出來對選民“謝罪”。

建制派不少大佬把結果歸功於建制派內部的團結:一區一人,協調配合,共同支持。

當然,團結是好的。如果整天內部要爭出誰老大誰老二,勢必分薄票數。但是說這場選戰靠團結取勝那就未免太天真了。建制派在選舉中從來都有協調,2016年大選時的安排也不可謂不周全,但卻難逃“四六魔咒”。為何偏偏這次大獲成功呢?

筆者認為,真正影響選情的是林鄭政府在補選前做的三件看起來對建制不利的事。

第一,確定四議席補選方案。

第二,未將補選時間與兩會錯開。

第三,“放生”姚松炎。

眾所周知,如果將空缺的六席合併補選,九龍西和新界東將有兩個名額。以大致票源計算,建制派必能各取一席。加上建築測量界謝偉銓佔據優勢,北京方面的如意算盤是六個裡拿下三個,其中地方選區拿兩個,從而將泛民的分組點票否決權解除。

本次四議席的方案,每區一席,建制派處於全面劣勢,相信林鄭政府背負了巨大的壓力。如果選情不利,她很可能被扣上“辦事不利”的帽子,保守派勢必會找她的麻煩。

再說撞期。從觀感上,每年兩會期間全國就這一件事,以保守派思維上綱上線的看,這是衝淡兩會氛圍,與中央對著幹。從實際看,由於幾乎所有建制派頭腦都在北京,撞期勢必影響建制派的選舉工程,這點政府也不可能不清楚。

最重要的一點,姚松炎作為DQ事件的當事人,象徵意味濃厚。以“反DQ”為口號,想必姚此次參選也有挑釁北京的意味。筆者從相熟政圈人士了解到,北京一些香港事務官員曾點名要求DQ姚,無法容忍這樣公開挑戰體制的人再次進入體制。林鄭政府確認姚入閘不僅讓泛民驚訝,連一些香港事務官員也是措手不及,據說還需要緊急開會評估形勢。

選舉趨理性 少了同情票

林鄭做這些事,建制不高興,北京有意見,自己受壓力,難道這個特首她不想當了?

恰恰相反,其實她實際上幫助了建制。她抓住了一部分選民的心態:因為同情,所以投票。

這是長久以來香港政治形態造成的。行政主導,無黨派背景,讓特首施政天然需要建制派協助。特首的任何行動都可能引起社會的猜測。“偏幫”,“暗助”的聲音一旦出現,一些並無強烈意願的選民就會因為“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永遠支持雞蛋”的信念而出來投票。

社會的政治氣氛也是原因之一。上屆特首梁振英採用強硬政策對抗泛民,制造政治爭議,間接幫泛民大量催票,政治冷感群體也隨潮流傾巢而出。於是2016年選戰建制派劣勢盡顯。

然而政府這次的操作,或者加上林鄭上台後一系列“和解”、“休兵”的行動,讓這部分選民找不到理由。“一區一席,應該表明政府要把席位送還給泛民吧?”,“兩會撞期,看來林鄭未屈服於各方壓力,港人依然治港”,“姚松炎未被DQ,看來政府的確在本土和自決之間有清晰的分界”。這三種心態讓整個選舉趨於理性、少了“同情票”,這正是建制派取勝的真實原因。

無法以強硬贏得人心

再把視線放遠,林鄭看似“軟弱”,“不利建制”的行為,更有利於長期香港社會政局的穩定。

一些北京保守派和香港建制派人士都想借這次補選“畢其功於一役”,拿下分組點票優勢,從而將所有一直想過而不能過的法案、撥款都通過。但這種“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必會遭遇反彈。下一屆選舉你還想不想保持優勢,未來政府施政還要不要平和的社會環境?

回歸20年,港人思維方式未能轉變有多種原因。林鄭肯定清楚人心是無法用強硬贏得的,真正的人心回歸只會出現在香港人認同內地生活方式的基礎上。也許當如電子支付這樣的內地模式進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當高鐵延伸了他們的生活半徑,當大灣區帶動到區域整體發展的時候,香港人才能更多了解內地,與內地思維對接,建制派才能吸引更多的支持者。

林鄭政府今次“戰略”的成功也給一眾北京保守派和本地建制派的人士證明:和解思維方向正確,強硬路線適得其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有政界中人因此分析,北京對這次香港立法會補選可能會採取折衷的方法,即允許多於四人參選,但四個議席之中有數個名額會是內定,其餘議席則由其他參選人公平角逐,候選人必須靠個人實力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戴慶成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