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建制雖勝 卻耗盡素人光環
九西補選曲終人散,建制派再一次勝出,泛民主派表面上為選舉失利道歉,但心中卻抱怨香港人不投票,由長毛在記者會怒鬧記者「腦袋小」就已露出馬腳。評論泛民失敗的文章很多,筆者倒想聚焦評論整個建制陣營策略及陳凱欣團隊的表現。
建制派素人政治 未能成功開拓新票源
從鄭泳舜到陳凱欣,建制派深知一對一的對決,關鍵不是忠實支持者的選票,而是中間遊離選民的支持。以往派出重量級建制人士參選,不但未能吸引中間選民,更令中間選民因討厭而轉投對手,可謂得不償失。鄭陳兩人均外貌端好,形象健康,至少不會令中間選民生厭。可是,兩次選舉結果中,兩者得票相近,反映他們雖不討厭,但又未能為建制派開拓新票源。
陳凱欣公關策略失敗 賠上記者光環
陳凱欣記者出身,又曾擔任政助,筆者滿以為她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打一場漂亮的公關仗。可是,從她擔任健康大使,至選舉傳單抄襲泛民區議員建議、選舉論壇的錯誤指控,至對建制派身分的前言不對口語,反映的不僅是其團隊未有小心求證資料,亦可見她未做好從政的準備。陳凱欣滿以為推銷傳媒人的背景會令她更加貼地,事實上正因她傳媒的背景令她萬箭穿心,亦令不少她的導師及前行家反感。究其原因,正是所有建制派支持的獨立候選人的尷尬之處——在建制觀點與中立評論之間找出平衝,既要建制支持,又要得出中立觀點,魚如熊掌,難以兼得。
陳凱欣嬴了選舉,但其前傳媒人身分卻變得一文不值,究竟值不值得,要她本人才知道。
香港會有白色力量嗎?
放眼彼岸台北市市長選舉,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在藍綠兩大陣營夾攻下險勝,標誌著台灣人對「藍綠政治」的突破。我不期望香港可以出現一個像柯文哲的政治家,但卻盼望香港可以有真正的白色力量,超越對立,打破香港政治的局限。民主思路與新思維的失敗,在於他們以過氣泛民出選,思想守舊,未能帶出真的政治願景。
我建議未來有志走中間路線的從政者,應參考別人成功之處,描繪出一個在尊重國家主權,又能為香港社會帶來改變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