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還有誰敢和美國政府簽協議?
美國豪華貿易代表團訪華不歡而散、打道回府沒過幾天,白宮本周一就對外宣傳,中國副總理劉鶴下周將赴美繼續經貿磋商。
不過,中國對此沒隨即回應,而是慢條斯理,直到兩天後(周三)才證實,劉鶴收到美方的正式邀請,中方同意在“適當時候”赴美磋商。這個“適當時候”是幾時?商務部發言人沒說,意思就是“我們不著急”,別以為中國急著要“滅火”。
中美這邊的談判陷入僵局,本周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白宮和韓國媒體則在另一頭釋放美朝峰會已確定日期、地點的消息。韓媒甚至稱,“特金會”將在6月12日或13日在新加坡舉行。半島局勢在過去幾個月裡急轉直下,從高危轉為和平在望,讓人不勝唏噓。
不過,也是在本周,特朗普也做出震驚歐洲盟友的一次政治豪賭——他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對伊朗的全面制裁,而且限定盟友與企業必須在六個月內中止與伊朗的石油交易,否則就準備面對美國制裁。此舉不但很可能讓中東陷入更大動蕩,也讓美國與歐洲盟友的緊密關係出現危機。
美朝峰會只差幾周就要舉行,特朗普使出撕毀伊核協議這一招,會帶來什麼效果?金正恩看在眼裡,他會怎麼評估與特朗普和談的意義,他會尊重與特朗普做的承諾嗎?別忘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一再證實,伊朗遵守了核協議。當然,特朗普此舉倒是能給中國帶來“利多”:中國肯定不會在半島問題上被邊緣化,金正恩最近兩次到中國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尋求中國當“後台”,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再回到當前國際政治上的重大問題——以貿易爭端為主戰場的中美摩擦。
在上周美國貿易代表團打道回府後,中美雙方開出的條件,或者說談判“要價”的具體情節,由不同西方媒體揭露出來。
美國列出的苛刻條件,包括美國要求中國在兩年內使美中貿易逆差減少2000億美元;立刻停止大規模補貼“中國製造2025”;要求中國不反對美國限制中國對美敏感技術的投資,但中國本身要取消外資投資限制;非關鍵部門關稅降到與美國對等;美國還要每季審議承諾的進度。
美國代表團這次也沒有在出行前先與中國方面協調細節,而是雙方見了面才將一長串強硬要求丟到談判對象面前,這本身就是很不尊重人的姿態。
連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者沃爾夫也看不過眼,他形容美國提出的實際上是一份最後通牒;而按照這些條件,美國將同時成為法官、陪審團和行刑者,中國則被剝奪採取報復行動和訴諸WTO的權利。
沃爾夫寫道:“沒有哪個主權大國能接受此般屈辱。對中國而言,這將是19世紀‘不平等條約’的現代翻版。”
新時期的“喪權辱國條約”——在中美貿易摩擦形勢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官媒近期已克制使用情緒化的措辭來重批美國,但是在中國民間,美國強勢壓人的壓力已被清楚感覺到。
中國政府本身也清楚,美國的“大棒”不論是輕是重,遲早都要下來的,中國只能沉著應戰,做好準備,即使承受痛苦也不能接受不平等條約。
美國顯然認為,這是在中國崛起至有能力與美國分庭抗禮之前,美國還能打擊中國的最後一次機會;就中國而言,是否有足夠的底氣、定力與智慧去“抗壓”又避免被打垮、吃大虧,則是當前領導班子面對的重大考驗。將目光拉長放遠,這場山雨欲來的中美貿易戰,有可能是中國崛起道路上的關鍵一役。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國際地緣政治風險與不確定上升,各國都不得不評估與反思自身的外交政策。雖然中國在市場開放問題上仍有諸多不是,雖然各國也在努力適應中國的日益強勢,但針對貿易自由問題,中國展示的態度還是站在秩序與規則這一邊。隨著中國進一步落實其經濟改革與開放的承諾,並且也與其他國家建立更穩定的關係,它在國際上將得到支持與贊譽。
對比之下,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倒行逆施,奉行“美國優先”的利己主義,它能自絕於國際規則與盟友的利益之外,正越來越讓他國感到焦慮與恐慌。
國際大勢在快速改變中,各國在評估與中美這兩個大國的關係與距離時,核心的外交立場與位置也許不變,重心卻可能靜悄悄地調整。日本最近與中國改善關係就是一個例子,它應該不會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