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行人專用區不是問題 管理才是
最近,油尖旺區議會正就行人專用區的去留展開激烈的討論,當中有議員建議直接取消行人專用區, 另一種意見就建議政府應加強管理行人專用區,並設立藝人表演發牌制度。誠然,現時行人專用區的環境既不能吸引行人,又令住戶討厭,更無助商戶的營業額。筆者認為取消行人專用區只是「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政府應從政策層面上改善行人專用區的管理。
現時政策的流弊
早前,智庫思滙政策研究所發表《動感街道管理》,已經指出本港現時並沒有一套全面街道管理政策,令管理錯綜複雜。現時的街道管理有超過九個政府部門負責,不同部門之間經常推卸責任,令問題叢生,導致今天的局面。然而,今天街道管理政策不少是於70年代訂立,當年的政策目標是監管流動小販。時至今天,霸佔行人專用區的不是小販,而是不同的藝術表演者,又或者是俗稱的「大媽」。同時,社會對小販相對同情,希望政府可以保留這些流動小販,甚或是增加流動小販的牌照。因此,政府有必要從宏觀上檢討街道管理政策,才能回應社會的訴求。
參考牛津街的行人專用區設計
環顧世界,行人專用區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但其他國家的管理及設計都比香港優勝。舉例說,倫敦的牛津街行人專用區由設計至管理均吸納地區持份者的意見,共同制定區內的守則,平衡各方需求。在藝術表演方面,他們早在設計時已經共同協商劃出某個位置,讓不同的表演者表演。在管理上,他們亦設有藝術表演者的發牌制度,任何表演者均需到相關機構申請牌照,否則不能在牛津街上賣藝。西九文化區也設有相關的發牌制度,油尖旺區議會也應考慮該制度,並不是一刀切取消行人專用區。
集合民間力量 建設更好的公共空間
在旺角以外,民間團體「行德」一直致力推動將德輔道中的一段路變成行人專用區,最近更展開國際設計比賽,邀請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務求將破舊的中央商業核心區打造為世界級的公共空間。當然,他們的計劃需要與地區不同的持份者溝通及合作,同時這亦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讓政府在行人專用區實踐與民公議的方式,以新穎思維管理街道。城市要進步,我們就要破舊立新,才能建立更宜居的香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