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失落心儀小學 輸在起跑線上?
前兩天是小一派位的大日子,自然有人喜亦有人悲。即使身邊沒有小朋友適逢入學年齡,亦會留意到相關的新聞報道,看看當日盛況。各大媒體都會報道獲派頭三志願的比例,訪問家長的成功心得,或落敗感受。今年適逢龍年,適齡兒童較多,但整體滿意率仍然超過80%,情況不俗。然而,仍然有人失落心儀學位,有家長特意以高價租九龍塘的樓房,卻仍沒有獲派心儀名校。有人心有不甘,清晨便到其他小學排隊叩門,希望可以獲取更好的入學機會。
爭學位、爭小學相信對於一眾家長來說絕對不陌生,因為早於小朋友出生起,便要馬不停蹄地報讀各種班別。六個月要報讀Play Group, 兩歲起開始爭N班,各間幼稚園面試等等接踵而來。社會不乏對這些現象的批判,但到頭來,當自己做父母的時候,還是會無奈地跟隨了社會的主流風氣,生怕自己仔女會「輸在起跑線」上。
每年元旦寶寶出生,記者都會訪問家長對於子女的期望,十之八九都說希望子女開心快樂,但這個如此簡單的願望,似乎在香港要實現並不容易。有人歸咎這一切於香港教育制度失敗,但其實問題真正的癥結在於整個社會對於人生成敗的定義。或許我們都不願意承認,口頭上說道行行出狀元,學歷什麼的不重要,但事實上能夠擺脫這個遊戲定律的人並不多。派位結果出爐,心儀小學夢碎,不少家長直接擺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準小學生可能還不懂得,進入什麼小學對於自己人生意味著什麼,只是知道父母不開心,知道自己輸了。父母的反應,甚至別人的安慰,其實都是在無形地告訴小孩,名校是成功,非名校就是失敗。生活中大概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塑造了我們對於成敗的理解,亦是這種理解最後把學生逼入絕境。
說人人都會成功,只是心靈雞湯。但無可否認,失敗與成功中間還有很大的空間,沒有說那一場比賽稍微落後,就是失敗了。容納不同的人生跑道,是社會的氣量。讓大家都有較為公平的起跑線,卻是政府的責任。
近年來越來越多名校轉為直資,經濟條件成為家長幫子女報讀什麼學校的重要考量之一。政府應考慮一定程度上調節直資和津貼學校的比例,平衡各學校可以獲取的教育資源,又或者收緊直資學校收生的自主性,限制自行收生的學位數量,讓各間學校可以收到的學生質量更為平均。另外,政府與其隔靴搔癢送海洋公園門票給學生,倒不如為基層學校提供更多海外交流、開拓眼界的機會,讓大家都享有均等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