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善用新界獨有優勢 提升大灣區軟實力
繼今年四月參與立法會粵港澳大灣區訪問團後,本月初我再率領新界鄉議局成員,到大灣區三個城市包括廣州、惠州及深圳考察,兩次大灣區之行都獲益良多。內地經濟正值高速發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已是刻不容緩的事;而大灣區的發展方略,亦是繼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第二波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九個市組成的城市群,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800萬人,區內GDP總量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兩區九市」各有所長,若能互補不足,必可構建多贏局面。要發揮大灣區最大威力,區內必須做好「四通」,包括人才通、物流通、資金流通及資訊流通,並且理順各地的稅制、法制及出入境政策。
灣區必須做好「四通」
人才通及物流通方面,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以及蓮塘/香園圍陸路口岸今年稍後相繼開通,將大大拉近香港與廣東省之間的距離,「一小時生活圈」得以落實,兩地人才及貨物的交流往來將更加便捷。而推動大灣區內的專業資格互認,亦有助打通三地的人才流轉,包括爭取更多內地專業資格考試向香港居民開放,甚至容許香港的專業人士,豁免考試取得內地專業資格,令工程、測量、會計、醫療、教育及法律等人才互通,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資金流通方面,在大灣區內,無論是人民幣、港幣、澳門幣、美元、歐元或其他貨幣,均應該自由流動,沒有限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推動大灣區內金融機構、公共運輸系統合作開發創新產品亦是必然之事,例如粵港澳「一卡通」、微信和支付寶「一戶通」,方便區內居民乘搭地鐵、打車和消費,資訊暢通無阻,生活及文化上方能成為共同體。
河套區育創科人才
「四通」以外,新界作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紐帶,必須發揮其獨有優勢。新界幅員廣闊,在大灣區的發展方略下,區域合作早已被定為重要戰略,其中落馬洲河套區絕對有潛力發展為專門培訓科研人才、促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的學術及實驗平台,成為孕育創科人才的巨大搖籃。具體來說,就是集中粵港澳三地高等院校的資源優勢,在河套區成立以創新科技為主體的研究型大學,配合大灣區各項產業的發展需要,為區內的創科發展提供軟實力的支援。
沙頭角邊境大改造
此外,邊境活化改造,推動成為大灣區內的優質旅遊、購物及文化區,也是值得考慮的事。當中以沙頭角墟最具發展潛力,中英街具有特殊歷史背景,不但保留著多樣性的歷史文物,例如中英街界碑、警世鐘、嶺南騎樓等,而且它背靠一條超過三百年歷史、集地質、生態、客家文化於一身的原居民村落──荔枝窩,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因此,若能將沙頭角打造成一個歷史文化觀光旅遊點,將有助加強大灣區居民的往來交流。再者,沙頭角墟原有的店舖經過活化及改造後,不難發展出一座現代化的商場,甚至打造成龐大的邊境購物城,利用邊境貿易的商業優勢,提升整個大灣區的經濟效益。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健全的法制及全球首屈一指的營商環境,亦具備各行各業的一流人才,只要我們認清大灣區的發展勢頭,好好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融入發展的洪流當中,並且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絕對有利推動香港長遠的經濟增長。在中央政府統籌下,香港亦應與澳門及廣東省攜手加快推進大灣區的規劃工作,「兩區九市」互補不足,拓展區內多元經濟,其發展規模必定可以超越世界三大著名灣區,讓香港以至廣東省市再創高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