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醫生或律師 非尖子唯一選擇

2018-07-13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DSEA.jpg

放榜日的早上,傳統名校門口不乏守候狀元的記者,期待著訪問他們的心路歷程以及未來去向。今年考生人數雖然較往年少,但狀元卻有9名之多,當中更有一位來自喇沙書院的超級狀元,考獲9科5**,成為文憑試開考以來成績最好的學生。對於狀元而言,最受歡迎的大學科目,歷年來都是醫生或者律師,今年亦不例外。基本上,在香港考到好成績,身邊家長和親戚都一定會鼓勵學生讀醫或法律,因為一方面能夠獲取專業資格,另一方面又是高薪厚職,算是在香港值博率最高的科目。無可否認,醫生或律師均對於社會貢獻良多,但是否代表所有尖子都應該走上同一條路才會成功呢?當中有多少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或者獲得社會認同感,而去選擇該學科?

於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前大律師林作,去年曾經批評選擇讀醫或法律的狀元,只是「思想狹隘(narrow-minded)嘅讀書機器,難有大成就」,不應「自慰式(masturbatory)咁埋首喺自己狹窄專業世界」。林作今年更在Facebook表示會宴請選擇其他學科的狀元,暢談理想,並向他們發放3000元獎學金以示鼓勵。此文一出,隨即引來激烈迴響,有人認為做得好,正好反映出現時尖子缺乏理想的現況。但同時有人認為此舉矯枉過正,懸壺濟世或者行公義都可以是值得欣賞的目標和理想,不必然代表思想狹隘。林作的做法固然備受爭議,筆者並不完全認同,不過值得從中反思這種現象出現的成因。

歐美國家情況相反

略略檢視各院校的收生情況和分數,不難發現有專業資格或者畢業後薪金越高的學科就收分越高,競爭就越激烈。因此,醫生、護士、會計等學科經常佔據高位,反之,哲學、宗教又或者是文化類科目收分則較低。如果一名狀元去讀哲學,相信許多人都會惋惜浪費了其才能。然而,環顧英美等國家,情況正好相反,哲學、歷史等學科收分處於高位,因為這類學科要求學生擁有極佳的分析能力和問題思考能力。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便是其中一個尖子的集中地,該學科培養了許多政治人才甚或國家領袖。可惜,香港社會普遍對於「找不到錢」的工作都不太嚮往,若無法將成績轉為實質的金錢,則被認為是可惜。在這種普遍的觀念下,學生往往都以畢業後的薪金作為導向,去選擇大學的學科。

社會整體「迴避風險」的氛圍,正正反映香港人對於生活缺乏安全感,社會保障不足。當生活成本高企,就會變相鼓勵大家選擇極度安全的工種和出路,因為從事風險高的職業或者是自行創業,其失敗成本都太高。最後,所有優秀的人才都集中於差不多的出路。

早前新聞有報道一名最佳5科考獲32分的尖子,選擇修讀中文大學中文系,集中研究粵語,希望為推廣粵語和中文出一分力。筆者亦曾經有朋友考獲4科5**,卻選擇中位收生分數只有二十多分的科大工程系。他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名飛機設計師,而全港只有科大工程提供相關課程,因此他毅然放棄他人眼中的「神科」,修讀工程。其實,學術尖子,作為社會上重要的人才,投身於任何行業都必然能夠發光發熱,而且他們有能力,應該更願意承受風險去推動社會創新和進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近日(7月19日)中學文憑試放榜,每年考生都有人歡喜有人愁。隨着考生人數年年下降,符合33222最低要求的考生數目與資助學位課程的數目差距減低,歡喜的人會愈來愈多。由2013年近2人爭一個資助學位到今年1.16人爭一個資助學位,而2022年只有3.25萬人出生,到時候會否資助學位過剩亦是未知數。

    陳譽仁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