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名校才能出狀元?
隨著DSE 放榜,不少家長和學生隨了關心升讀大學的情況,也吸引到一班網民討論名校的讀書環境和情況。有評論帶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想法,也有文章對比名校生與非名校生的差異。筆者與一些名校舊生交流,得出的結論倒是有點不一樣。
著重學生多元發展
如果在網上查找,本地名校大概有幾十間,皇仁、華仁、喇沙、拔萃等、加上眾多地區名校如沙官、鄧顯、荃官等,他們畢業生的特點是知識層面較廣、社交能力高,以及學生在運動、校際比賽或是公開試成績相對優秀。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們師資特別好、或是特別用功,而是不少名校生都會在補習社上課,日間在學校都是休息和參與課外活動。這些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提升交際能力,增強自信,掌握社會技能。校長和老師都明白,育人不單單是傳授知識,也不單單是在公開試考到幾多分,而是如何培養學生多元發展。這些名校年輕人往往能養成較為主動、健談和勇於嘗試的性格。所以表面上公開試的狀元來自名校,但更深層次的分析應該是不少名校培育的是社會各階層的領袖和管理層。
如果單單為了考到好成績而入名校,有點本末倒置。名校的意義在於培養學生自立自學的精神,老師不會過分操練學生,也不會用同一種方法去教育所有學生,反之是啟發和因才施教。而且很特別的是,非常鼓勵學生自修科目。曾經有一位朋友分享,當年還是高考,一級竟然有三十多位同學各自選修多一科應考,有心理學、通識教育、歷史等,可謂非常瘋狂。理科生多讀一科文科,文科生又自修一科商科,這種自由的學習環境造就不少另類學生,也孕育了他們敢於創新的精神。
人際網絡是寶貴資產
這引伸到另一個名校的獨特優勢:舊生人際網。歷年來這些名校累積最多的不是幾多個A或是5**,而是在各個行業的舊生。他們不是會舉辦舊生活動,師兄師姐分享就業和海外升學的資訊,務求讓師弟師妹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名校不單止培養品德好,學業成績好的學生,還有那種念舊和關懷同學的心,所以在職場上不時見到皇仁仔互相關照,定期舉辦飯局交流職場心得,喇沙和拔萃的舊生在銀行、政府和公營機構的網絡極強,華仁仔純樸踏實的特質也凝聚到一群堅實的師兄團照應彼此。這種精神在中學畢業後散發在不少名校生身上,也適合不少老師在其他學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