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中美貿易戰實質及演變前景

2018-07-30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AAA

tax.png

2018年7月11日,美國公布對來自中國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的詳細商品清單。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按照流程,這份清單不會立即生效,美國將於8月20日至23日針對清單舉行聽證會,8月30日為提交反駁意見的最後截止日。

如何評估中美貿易戰的走向及其未來前景?我們認為,未來無論是戰是和,是大戰還是小戰,都必須重視中美衝突與摩擦的長期性與複雜性,中美貿易問題本質上是二戰之後國際秩序演變與全球系統性問題的一部分。

一、中美關係正接近臨界點,恐面臨質變

本質上說,美國對華政策以及美國內部戰略方向的調整,為貿易爭端提供了思想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支持。2016年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對華態度整體轉向強硬,主流政界對華「接觸派」的勢力日益衰弱,「對抗派」力量日益增強。在2018年初發佈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中國被首次定義為「戰略性競爭對手」,標誌着美國對華政策進入新階段。因此,本輪貿易戰只是一個前奏,隨着美國對中國定位的根本性變化,乃至中美兩國關係格局的質變,中美衝突與摩擦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以及邊打邊談的常態化將是無法迴避的歷史必然與挑戰。

 

二、制裁與反制裁加劇中美衝突升級及全球貿易混戰風險

當前中美貿易制裁和反制規模超過歷史上的制裁和反制規模。鑒於特朗普團隊信心十足,認為美國可以打贏貿易戰,而中國立場堅決,表示要實施同等力度與規模、數量與質量相結合的反制措施。因此,隨着貿易戰的升級與範圍的擴大,中美之間對各自進口對方的產品實行懲罰性增稅將會在規模和量級上加碼。根據特朗普的聲明,如果中國採取報復行動,他會追加報復性關稅,最終可能對超過5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此次公布的2000億美元商品,主要集中在受益於「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的領域,包括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械人、工業機械、新材料、汽車等行業。然而,這些產品的貿易大都是全球價值鏈產品和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勢必影響各國參與產業鏈和價值鏈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例如,鑒於中國是韓國中間品零部件進口大國,根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報告,若美國對中國的進口減少10%,韓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將一併減少282.6億美元。其中電器裝備、IT等產業將相對受到較大衝擊,分別減少109.2億美元與56億美元。與此同時,由於此前特朗普根據「232調查」決定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多國鋼鐵和鋁產品徵收高額懲罰性關稅,許多國家已明確作出貿易反制強硬措施。隨着特朗普對全球開火可能導致貿易戰交叉升級,不排除形勢最終演變為「全球貿易混戰」。

 

三、內外壓力掣肘導致特朗普進攻性政策有所收斂,使貿易衝突暫時平息

雖然這種情形概率較小,但也不排除貿易戰偃旗息鼓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段時間後美方認識到一味強硬不符合其根本利益,它也許不得不退而尋求與中國在經貿合作與競爭的關係平衡上達致一個新的可接受狀態。

首先,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貿易戰從來不是雙輸而是多輸。依據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報告,2000億美元關稅攻勢不僅會給中國GDP造成0.2到0.3個百分點的影響,而且也會給美國GDP帶來0.3到0.4個百分點的直接衝擊。如果全球貿易爭端持續交叉式升溫,會導致全球價值4610億美元的貨物貿易受到衝擊,並將影響全球2.5%的貿易往來和0.5%的GDP。在全球經濟復蘇減弱情況下,貿易戰對美國衝擊的邊際效應會急劇放大。

其次,從產業層面看,加征關稅的更大影響是重構包括美國跨國公司在內的全球產業鏈布局。跨國公司而非中國本土企業在美國加征關稅事件中首當其衝。特朗普政府公布的關稅清單集中於「重大工業技術」產品,在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相關交易佔比最高的電腦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不含電力)、運輸設備、電氣設備等都是美國加征關稅的重點打擊對象。據統計,僅2017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和波音公司從中國市場獲得的收入就分別占其總收入的20%和13%。英特爾、高通、德州儀器和美光科技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當前,關稅行動已經引起美國一些跨國公司的強烈反對。

再次,從國內政治壓力與社會民意層面看,近期特朗普肆無忌憚的關稅行動已經引發不少議員的擔憂。例如,猶他州參議員、負責貿易政策的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奧林·哈奇近日表示,他反對徵收關稅,尤其是232 條款,同時計劃推動獨立立法,以解決議員們對特朗普徵收新關稅的擔憂。而國會也試圖通過出台法律限制總統的權力,讓國會重新獲得徵收和管理關稅的權力。今年的中期選舉作為觀察窗口,是未來貿易戰重要的參考時間節點。如果貿易戰的持續伴隨壓力的增加,美國社會內生「厭戰」情緒與「求和」訴求,那麼就不排除特朗普政府選擇時機通過談判擇機退出的可能性。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