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淑儀:內地水域填海造地實為變革良方

2018-08-20
葉劉淑儀
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主席
 
AAA

ISLAND1.jpg

桂山島最北端距離大嶼山最南端僅為4.8公里。(網上圖片)

土地供應不足無疑是香港面臨最緊迫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高企的土地價格將財富轉移至一個主導性領域——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同時令社會失去創新及涉足新興企業的激勵措施。隨着公屋的等待時間延長至創歷史新高的5.3年,同時生活在劏房(面積狹小而被分割的房屋)等惡劣條件下的人口數量也創下新高,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量已經成為香港領導人面臨的最關鍵挑戰。

從歷史上來看,香港丘陵多、平地少,不得不高度依賴填海造地來增加土地供應量。本世紀初經濟增速急劇下滑迫使香港政府大幅延緩了土地和公租房項目,造成了眼下日益嚴峻的危機。

香港政府指派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就如何提高土地供應量提出了18點供應選項,但正如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所言,這些建議實施起來無一不充滿陣痛。然而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6月底所說,根據專責小組的建議而退回的土地,如改造粉嶺高爾夫球場可提供32公頃土地,與大規模的填海造地相比只是「小菜一碟」。

如果細細研讀專責小組提供的協商文件,我們可以看出特區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東大嶼都會項目(Eastern Lantau Metropolis,ELM)上。這是一個在香港中部水域、坪洲、交椅洲、喜靈洲和周公島之間建成大型人工島、填海造地1000公頃的長期戰略發展項目。它將創建出一個全新的商業區,並可容納高達70萬人工作與生活。

東大嶼都會項目最早由前任特首梁振英在2014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雖然香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與立法會發展委員會一直就該項目進行探討,但香港政府依然遭遇了來自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的強烈反對和質疑,導致香港政府未能為項目開展前期可行性研究籌措到必備的2270萬港元資金。

無疑,香港政府希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組織的公眾諮詢為重新啟動該項目提供足夠的推動力。雖然眼下公眾協商的結果尚不得而知,但由首任特首董建華創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於8月初推出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專題報告。該報告建議,將政府提議的人工島建造擴大至2000公頃,用以容納110萬人工作與生活。

「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無疑比政府提議的計劃更具遠見。團結香港基金認為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實為紓困良方、必將令香港打破眼下土地供應困境的觀點也極其正確。所有社會和經濟指標——交通瓶頸、公共交通接駁項目醜聞、不堪重負的公共醫療和健康服務、更不用提嚴峻的土地和住房短缺——都指向這樣一個事實,即香港已經到達了臨界點。不在行動中爆發,就會自取滅亡。

團結香港基金鼓勵香港人「跳出框框、想像未來」的號召值得我們為其擊掌。然而東大嶼都市計劃的巨額開支——動輒高達1000億港元——以及項目的長期性都意味着,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該項目至少要花費10年才能竣工。

一些本土派團體已經開始出言指責,稱如此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必將破壞香港的海岸線並令中部水域過度擁擠。這意味着從立法會獲得足夠資金來啟動這一規模龐大的工程將耗費極其漫長的時間。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跳出框框,一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案是尋求中央政府批准,在內地水域開展填海造地活動,正如澳門所做的那樣。

可供選擇的有兩處位置,一是大嶼山以西的內伶仃島,這片水域可與屯門、深圳和珠海快速連通。問題是該片水域已經被包含在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但如果在接近深圳的水域進行填海,又會與深圳自身的海灣填海計劃相衝突。

令一處備選地點是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該島面積約為780公頃,其最北端距離大嶼山最南端僅為4.8公里。若填海後該島面積擴大,這個距離還會進一步縮短。在桂山島附近進行填海活動將創造出高達2000公頃的土地面積,這片土地可與大嶼山通過橋樑連接,同時開通渡船與香港和珠海等多地連接。

如果擁有這些土地,香港的發展潛力可謂無限。城市規劃專家們可以在此進行試驗,創建一個零碳排放、零私家車的未來城市;為那些居住條件惡劣的居民建造亟需的公共住房;發展新行業、建造公園以及連通居住區和商業區的水路交通;甚至可以將香港的貨櫃碼頭、教化設施或大學搬遷至此,來釋放優質空間,並讓大學享受更多土地面積。

桂山島目前是一個旅遊景點,常駐人口約為幾千。如果珠海市政府可以提供支持,同時國務院能夠批准,利用內地先進的填海技術——這些技術已經在西沙和南沙群島久經考驗,幾年內就可望填海造地1000公頃甚至更多,這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為香港提供亟需的土地供應。

在內地水域開展填海造地的最大好處在於,它可以規避香港漫長、高度政治化的籌資過程。填海作業可由內地專家依照內地環保和海洋法規進行,然後香港租借完成後的土地。

國務院2009年批准澳門在內地水域填海造地361.65公頃、同時租借部分橫琴島的做法可以為香港提供良好的借鑒。這些區域由澳門依據「一國兩制」原則進行管理。沒有理由懷疑為何同樣的安排不能在香港身上重現。如果擁有更多的土地可供發展,香港就可以重塑自己的未來,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更好地為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章翻譯自《中國日報》香港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邵善波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