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從國家戰略高度談香港填海

2018-08-21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reclam lcy.png

筆者最看不起一種人,不論是建制派抑或泛民,總有一類人雙重標準,時常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可算是這類人的典型,過去不斷強調香港奉行一國兩制,到了近日團結香港基金再次提議填海造地的時候,便祭出國務院7月底所發布的新通知,聲稱國家已經「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指香港落後於「治國新理念」。筆者不禁想問:說好的一國兩制呢?

更重要的是,究竟香港填海又是否不符中央的「治國新理念」呢?在《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裡,曾列明「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換句話說,若香港的填海造地,有着「國家重大戰略」的意義的話,便不算違背中央的「治國新理念」。

說到這裡,筆者必須指出,一國兩制制度的設立,本身便是一項「國家重大戰略」,其重大的戰略在於:在社會主義國家內,容許一個地區維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至於一國兩制設立的根本目的,便是要維持香港的社會繁榮和穩定。

換句話說,任何維持香港社會繁榮和穩定,促使香港一國兩制運作維持暢順的政策,均是一種「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然而,一國兩制實施21年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便是香港由於奉行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制度,致使香港出現貧富兩極化,以及社會流動性下降的問題,筆者在過去兩篇文章都略有提及,在此不贅。

由於香港出現上述的問題,百姓在衣食住行的負擔日重,特別在住屋方面開支不斷增加。港人在難以安居樂業之下,民怨便會累積,社會亦會出現不穩定因素。要港人的安居樂業,便要滿足他們住屋需要,以及提供他們置業的願景。畢竟,置業在港人心目中有着多重意義,既可安居,亦有「置富」的元素。他們視買樓等同「上車」,所謂的「上車」便是財富增加的車,業主可以獲得樓價上升紅利,進行二按買多層樓或者做生意,財富自由度亦因此大增。

現時置業困難,問題核心在於土地兼併,居住環境擠逼,一家五口住左300呎單位也是常見的事。這是可以理解,因為香港山多平地少,現時已開發土地只有約25%。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在已開發的25%土地中覓地,另一個方法便是使已開發的土地面積增加。

在已開發土地中覓地,政府已經一直在做,問題是棕地及農地的發展,是否如民間所想容易呢?現時農地大部分位於遠離市中心的郊區,而且業權分散。當不少市民都嘲笑屯門是「大西北」同時,何解還要製造多個「大西北」出來呢?

若然要建立鄰近市區的新市鎮,在大嶼山東邊水域建立人工島,地理位置上不是比農地及棕地的位置更理想嗎?更何況,要增加已開發土地比例,就只有開發郊野公園及填海兩個方案。在兩個方案相比之下,自然填海對環境的影響會較細,而且可以增加的土地比例亦都較多,兩害取其輕之下,填海自然是較佳選擇。

因此,香港透過填海造地增加土地面積,重而增加香港的樓宇供應量和居住面積,乃是志在維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港人居住財政負擔,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重建社會置業楷梯,增加社會流動性,從而維持香港社會繁榮和穩定的重大措舉,亦符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的「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達致「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國家戰略目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簡約公屋其實跟過渡性房屋一樣,某程度上已是暫時解決劏房戶的住屋問題之餘,既不直接收地,又不永久改變土地用途的折衷辦法,可是部分建制派仍要編造出各式各樣的反對理由,罔顧草根階層的權益。

    陳凱文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