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施永青說得對嗎?
受到加息周期啟動,中美貿易戰等因素,以及政府繼續推出辣招,二手市場供應近乎冰封。過去幾個月,十大指標屋苑的銷售情況持續低迷,不少屋苑錄得零成交。而大部分的購買力都湧到一手樓、市建局項目及新居屋。未來要穩住樓價和讓更多人上車,關鍵在於如何按市場情況和市民供款能力調整金管局政策,同時必不可少的是增加土地供應。
施永青先生一直是樓市權威人士,他最近的文章分析得很對,但也許只是限於中年人士以上看到他的觀點,所以特此回應一下,希望多點網友了解。他認為,只要政府願意放棄向普通香港人收取過高的地價,以本地生產力去計算,大部分人都應有能力自置居所。而公營房屋也可以學習新加坡,以出售為主,出租為輔。而要讓土地成本減低,填海和棕地發展是最低成本的做法。
最近一些評論一直反對推動填海,理據非常薄弱,反之媒體大多沒有報道填海的好處。舉例說,本身支持和反對填海的意見各佔一半。本身在政府規劃中,填海的新用地將會用作重新安排現有棕地持份者。一些評論和團體既然想政府發展棕地,但沒有新土地下,又如何做到搬遷呢?有了新的土地,自然可以加快發展棕地,加上現有的交通網絡,政府不用特別重新規劃交通,只需要強化公共交通網絡就可。
另一方面,香港電台最新民調顯示,有近七成以上市民認同和支持收回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作為支持公營房屋發展的團體,應該趁著九月的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多發表意見支持,鼓勵政府盡快啟動程序,並要求新界西議員站出來,為市民利益出發。這個發展有利於把官地用作當前需要發展的公營房屋,筆者認為用上施永青和坊間的意見,先以7:3公私營的比例去發展,配合大片的公共空間,讓居民享受好的生活環境。這樣絕對會為政府加分,林鄭月娥和發展局應當積極考慮。
同時,施永青提到應該發展農地也是一個選項,但不應只限於發展商用地,而是放眼私人業主,鄉坤等農地,由政府帶頭及規劃。按著政府總體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發展,加入客觀的機制,自然未來幾年的供應增加,市民從中受惠最重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