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力:林鄭災後處理暴露了公務員範式思維的盲點
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本港,原本港府一改以往後知後覺作風,舉行跨部門協調會議,事前做足準備,更預先撤離鯉魚門和大澳居民,原本我以為可以在風災後讚下政府,怎知我們的特首林鄭會在災後「臨尾香」,受到各方批評。對於災後交通未恢復,數百萬打工仔,如何披荊斬棘,排除萬難去返工,都不用我多講,大家已經親身體驗,還全部做了這齣災難戲「返工」的主角。
我想講的不是「返工」的災難,而是想講林鄭為何會造成這管理災難?當天文台改掛三號風球,大家都要返工之時,林鄭出口述叫僱主包容數百萬打工仔不能準時返工,甚至不能返工前,林鄭當然知道東鐵「跪低」不能全線行駛,各道路塌樹不通,巴士停駛,否則她也不用出口述了,但為何她明知交通未恢復,還硬要數百萬打工仔返工呢?因為她脫離不了公務員的思維範式。
長年的公務員生涯,已固化了林鄭的公務員思維範式,她有權而不用,明明可以依據《緊急情況規例條例》,把災後日定為緊急情況,宣布為公眾假期,但卻因為囿於公務員的「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等價值體系形成的思維範式,不敢權衡利益,在跳出範式情況時作出合理的決定。林鄭對於不宣布為災後為緊急情況及公眾假期,有二個主要解釋:1.沒有機制評估宣布災後日停工影響和後果。2.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時,何謂「緊急情況」有不同的解讀,可能會形成法律挑戰。
機械式解決問題
「沒有評估機制」及對「緊急情況」有不同解讀會遭遇挑戰,明顯地,是在她思維範式以外的事情,這種典形的笛卡兒思維,在面對突如其來,和沒有過往經驗和範式參考的事情上,往往因為缺乏整體性和創新性,而陷於機械式解決問題。因此,從林鄭的邏輯來說,她的處理完全沒有犯錯,還很合理,但社會大眾卻是親身去感受當日「返工」之苦,親身去感受返工「遲到」的壓力,親身感受不體諒員工的僱主的質問,是以人的因素去看問題,而偏偏林鄭的機械式解決方式,就缺少了人的因素,因此在社會大眾,她的決定是完全不合理的,引致到群眾嬲嬲。
但最大的問題,是林鄭事後的發言,還說大眾找她出氣無問題,表明林鄭仍不明白,這是她的公務員思維範式造成的問題,仍不明白公務員崗位和特首崗位有什麼不同。特首崗位是一個政治人崗位,政治人往往就是要面對兩難時,敢於運用權力作出合乎公眾期望的決擇。當然,這有政治風險,但政治人就是要不斷面對政治風險,就等如行船一定要面對風暴一樣。
現代社會管理複雜多變,遇到的問題,往往超出原有的思維範式,林鄭早已經不是公務員,是一個政治人,她似乎還未跳出這個公務員範式思維,如果她不改變及檢討今次事件,日後再遇到範式以外的事,只會再次出現管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