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過後 誰在為風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做統計?
作為近數十年來吹襲香港的最強颱風,「山竹」過境24小時,樓搖牆崩,樹冧水淹,更造成全港交通嚴重癱瘓。這場風災究竟給香港帶來了多大的經濟損失,好像至今沒有一個部門有過統計,實在令人奇怪。
早前有美國災難專家Chuck Watson認為,強颱風「山竹」為亞洲國家帶來1200億美元(約936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單計香港便佔260億美元﹙約2040億港元﹚,損失貴過高鐵香港段。隨後本港又有傳媒聲稱請來美國一位經濟學副教授統計損失,認為10億港元才算合理。兩個數字之間相差2000多億,究竟哪個數字才準確呢?特區政府至今都未給出答案。
同樣是經歷颱風侵襲,內地在「山竹」登陸的第二日,就對風災損失做了統計。據中國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數字,「山竹」造成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5省近300萬人受災,造成經濟損失高達52億人民幣。
澳門至今雖未公布數字,但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今日(20日)已表示,「山竹」對澳門造成的損失正在統計中,相信不日就會有結果。澳門負責統計災後損失的部門是統計暨普查局,該局今年初曾公布,幫「天鴿」修正風災對澳門的經濟損失,直接及間接損失合共125.45億澳門元。
回看香港,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似乎從未有政府部門就重大事件評估損失。香港雖無應急管理部門,但至少有商經局和統計處,多年來竟從未發布過有關經濟損失的統計。2014年,科大經濟系教授雷鼎鳴曾多次估算,佔中和雨傘運動為本港帶來11000億港元經濟損失;去年「天鴿」掛起10號風球,瑞士再保險估計香港受到43億港元經濟損失。這些數字如何得出,外界大多不知,對損失估算的準確性更是爭議四起,但無論如何,政府始終都未給出一個準確數字。或許,政府都不知究竟哪個部門應當為事件做統計。
面對山竹帶來的交通癱瘓,政府停學不停工,被市民大罵只注重經濟。但如果真是「注重經濟」,為何連風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都算不出?
● 知多點
災害經濟損失通過複雜的經濟學模型推導出來,是模糊的預估數,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兩部分。直接經濟損失統計的是財產滅失,間接經濟損失統計的是跨產業關聯影響。
從通俗易懂的角度理解,用來統計直接經濟損失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重置成本法」,例如風災共造成10棟樓房倒塌,而建設每棟樓的成本約5000萬,那麼此次風災就造成約5億元經濟損失。
二是「市場比較法」,例如洪水共沖走10台車,而每台車的市場價約15萬,那麼水災就造成150萬元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