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弘公:以大局觀看待跨境基建

2018-10-10
貝弘公
學研社成員
 
AAA

br1.jpg

高鐵在上月順利通車,令香港正式與中國的高鐵網絡接軌,方便香港與大陸居民互相往來,亦成為一條嶄新的旅遊通道。直到目前為止,乘搭人數並未如想像中那般熱烈,皆因居民交通習慣的建立、經營方針的調查都需要時間,以初頭的乘客量便判定高鐵效用有限,未免太過武斷。在今年年底前,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均會陸續啟用,令香港與大灣區城市關係變得更為密切。從大局觀而言,一系列的跨境基建對香港經濟發展遠遠利多於弊。

港鐵應拓展高鐵旅遊

相比飛機,高鐵因為時間、票價,在長途運輸方面競爭力明顯較低,但是若放在中程運輸,如長沙、武漢、南昌等地來看,高鐵其實比飛機來得省時和便宜。港鐵公司其實應該與國內的鐵路總公司商討,進一步調低高鐵票價,同時提供住宿、交通套餐,讓乘客可以在事前買票時,一併訂購酒店和景點門票,發揮高鐵的協同效應;而港鐵亦應考慮與主題樂園、博物館與主要交通工具合作,推出旅遊套餐鼓勵國內自由行遊客作多點高鐵旅遊。

從大局觀來看,高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的功用各有不同,高鐵本身是銜接中國高鐵運輸網絡的重要基建;港珠澳大橋則可以大為拉近珠海、澳門一帶的經貿合作,尤其是大大減低運輸成本,促進人流與貨物的流動;而蓮塘/香園圍口岸則有助香港接駁深圳龍崗區一帶,龍崗區為深圳的工業重鎮,經濟增長相當強勁,有力協助香港的再工業化發展。這些基建最大的價值,不是為香港帶來即時的經濟回報,而是長遠地透過基建接駁,再加以國家整體的發展方針支持,促成區域上的經濟合作效益,催生更大的中長期經濟收益。

基建回報不只看短期收入

任何地方的交通基建,都應看中長期的規劃和未來發展藍圖,回本與否其實不是取決於基建本身所帶來的收入,而是無形的成本節省,以及因應基建而衍生的無形經濟收益。正如當年興建新機場和三號幹線一樣,整個項目在當時社會而言都是耗資巨大的大型基建,牽涉到數條大橋、海底隧道、大欖隧道和數個填海發展區的重大規劃,而時至今日,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會覺得這筆投資簡直是物超所值。

同樣地,高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亦需要看長遠規劃,同時帶來的長遠收益。至於中短期的經營問題,就需要透過營運單位調整中短期營運方針,進一步提高使用效能,促成基建使用量的增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