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香港負責監測天氣的部門是「天文台」?
天文學是運用科學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研究和觀測天文現象的機構,一般被稱為「天文台」。不過也有特例,比如香港天文台,就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而非觀測宇宙天象。
香港天文台是一個負責監測及預測天氣、並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發出警告的政府部門。香港天文台之所以叫作天文台而不稱為氣象台,是因為早期的香港天文台是利用天文觀測的方法報時。雖然到了今時今日,香港天文台已不再循舊例報時,但天文台的名字沿用至今。
圖:Barry Chan 世界氣象組職
天文台有130多年歷史
在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最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於1879年提出。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事實上,隨着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加,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所關注。香港政府亦對皇家學會的建議表示歡迎。經過詳細的探討和研究後,皇家學會的建議最終在1882年獲接納。隨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於同年創立,至今已經有130多年歷史。
雖然被稱為「天文台」,但初期的天文台只有一支 2.75 吋口徑的中星儀 (transit instrument) 和一支 5.9 吋赤道儀折射鏡,顯然不足以從事專業的天文觀測。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這些饒有價值的服務備受重視,且於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的稱號。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部門復稱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前期幾位台長多為天文學家。
台長由天文學家轉為氣象學家
天氣預報服務在 1892 年納入天文台工作範圍。從 1883 – 1946 年,有五個台長都是F. R. A. S.(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成員)或相當的天文學家,而此後至今的台長均為 F. R. Met. S. (皇家氣象學會成員) 或相當的氣象學家,從這點去看,雖然稱為「天文台」,但其地位及工作性質更接近其他地方的氣象台,例如國內外稱的氣象台、氣象廳、氣象局。
二戰之後歷任台長均為氣象學家。
天文台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此外天文台還會預測未來9日的天氣概況。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台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除了氣象服務,香港天文台還利用銫原子鐘訂定本港的時間標準;負責監測香港境內的環境輻射水平;監測地震活動和提供地震資訊服務。
圖:世界氣象組織
以航空氣象服務為收入來源
航空氣象是香港天文台主要收入來源。香港天文台透過在機場使用自行開發的的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監測降落跑道風切變的情況,並第一時間報告機師,無論在起飛和降落時,都可監測跑道情況,並將預測風切變的準確度,由9年前的50%,提高至90%,被公認為世界頂尖的機場風切變系統。
● 知多點:真正的天文館是「香港太空館」
香港的政府博物館多以歷史為主題,以科學為主題的只有兩個,即推廣生活科學的香港科學館和推廣太空科學香港太空館。通常意義上大家所理解的「天文館」,其實就是香港太空館。之所以不叫作香港天文館,主要就是為了避免與負責氣象的香港天文台混淆。
香港太空館最為人熟悉的,非那個半球型建築莫屬,已經成為尖沙咀海旁一系列地標的其中一部分。半球建築實為天象廳。天象廳中間有一台天象儀,將模擬星空投射在半球型的銀幕,因為銀幕是半球型,順理成章地天象廳亦建成半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