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隱沒在尖沙咀都市叢林的小山崗 適當善用地形優勢之例
眾所周知,香港地小人多,同時山多平地少,社會長期關注土地開發問題。可是,「遇山削山,遇海填海」也不是唯一開闢土地的選擇。
尖沙咀位處九龍半島南端一角,與維多利亞港彼岸的中環商業中心遙遙相對。這裡既是商業、旅遊區,也屬海陸交通要衝。有沒有人留意到,這片九龍半島最早期被開發的地方,原本是一片小山崗嗎?
有所謂「大隱隱於市者」,車水馬龍,建築物櫛比鱗次的地方,總是使人忽略有趣的事物。這些小山崗約2、30米高,它們在開發時不只沒有被削平,人們更加善用其「高點」,乾脆在上面加蓋建築物,地盡其利。
其中一例是位於尖沙咀南部的訊號山花園,這裡原稱「大包米」,來源已不可考,這海邊的山崖能夠環顧維多利亞港,1908年香港天文台利用這高點建築訊號塔,每天定時在塔頂引放一個大銅球,讓海港船舶上的船員看到,以便核對時間;同時設置桅杆,用作於颱風襲港時懸掛訊號。雖然隨著科技演進,訊號塔已沒有運作,但建築物保存至今,被列為法定古蹟。
此外,同樣位於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今天稱為「1881」的前水警總部、過往是威菲路軍營的九龍公園,也是蓋在山崗之上,利用其視野一望無際之便,用作天氣觀測、瞭望、保安等等用途。還有一些蓋在山崗上的樓宇,地面出口是一條馬路,二樓出口就是另一條在山上的馬路,中間有一段樓梯連接,讓路人通過,不熟路的人不易發覺,甚至連網上地圖軟件也顯示不出來。據歷史資料和圖片顯示,這類分佈在亞士厘道、山林道、諾士佛臺等街道的樓宇,前身都是一些蓋在山上,能夠遠望九龍和香港島的小洋宅。
隨著政府大興土木,尤其建起一條筆直的彌敦道,把兩邊的山坡削平,崎嶇山嶺變成康莊大道,這些小山崗上,還有它們面前,已經是一幢幢比它們高許多的摩天大廈,不再展現「大地在我腳下」的丰姿。風景雖變,但小山崗仍低調地留存,告知大眾,地無分好壞,善用地形優勢也可營建出繁盛的社區。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