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環保時評員反「填海」,是否「為反而反」?
近年,以環保人士自居的時評員,不斷批評填海計劃。有評論認為,不少人認為反對「大嶼山人工島」是「為反對而反對」及「危言聳聽」,但其實「反對填海」卻是有科學證據所支持,而且風災及水位上漲,正在全球各地發生,絕非虛言。大家對這些環保人士的論點,又是否認為是「為反對而反對」及「危言聳聽」呢?
一直以來,以環保人士自居的時評員,大力反對「大嶼山人工島」所持的理據,翻來覆去的就只有以下三點:
1. 填海建島的成本太貴,是「倒錢落海」和「虛耗庫房」的玩意
2. 根本沒有必要填海。香港尚有地,且人口增長不足
3. 全球暖化下,人工島將面臨水位上漲、風災不斷的問題
填海怎算貴?又豈會是「倒錢落海」?
其實,單是說填海是「倒錢落海」和「虛耗庫房」已是危言聳聽了。跟據香港的土地研究小組的數據,香港的填海成本,每平方米只是15,000至25,000港元左右,即每平方呎的造價大約是1,393至2,323 港元。即使以林鄭拋出的天價來估算,假設整個填海計劃要5,000億港元左右,興建1,700公頃土地,每平方呎價亦只是2,732港元。
跟據政府的初步計劃,「大嶼山人工島」將會有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人口為70萬至110萬。公營房屋約佔70%左右。筆者曾在之前的相關文章作出保守的估算,既有30%的單位是作為發展私人屋苑之用,單是賣地,政府已可收回至少3,000億港元。如果政府以公私營合作之模式發展,則賣樓所能收到的回報,肯定更高。值得一提的是,70%的公營房屋,亦可有相當份額的「居屋」,政府亦可向業主收回建築成本。近日,有學者作出相類似的估算,認為賣地至少可收回5,000億港元,這還未計算發展新市鎮的諸般商業利益。
簡單來說,發展人工島或新市鎮,跟興建高鐵及跨海大橋完全不同。高鐵和大橋是為了長遠經濟利益,純以投資回報來說,多半是要虧本的。反之,興建新市鎮的概念,卻完全不是這麼的一回事。儘管填海、興建交通網絡和公營設施注定要蝕本,但賣地及賣樓卻可大賺。正如「香港地鐵模式」一樣,地鐵本身不怎麼賺錢,但發展地鐵上蓋的住宅、商廈、商場、舖位及車位,均可大賺,更可帶動該區的消費,商業價值極大。
環保人士反對填海,卻大談填海成本及效益,不是很奇怪嗎?試問只拿着5,000億港元一說,便大造文章,不理客觀事實,亂說填海是「倒錢落海」和「虛耗庫房」,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及「危言聳聽」,又是什麼呢?
根本沒有必要填海?
環保人士口口聲聲說香港尚有很多土地,又認為政府及提倡填海造地的組織高估香港人口的未來增長,從而否定填海的逼切性。可是,為何環保時評員為了「反填海」,竟忽然關心起市場供求關係?
其實,就算我們不理未來的潛在人口增長,單是現時的情況來說,香港地方狹小,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連日本和台灣也不如。今時今日,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已與非洲某些國家相近,又怎能說是沒有必要填海呢?香港的郊野公園不能動,新界農地卻被地產商大量收購,若香港政府要回收農地,則很有可能會引起訴訟。就算地產商願意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手上農地,亦只會繼續囤積居奇。政府手裡沒有土地,只會繼續被牽着鼻子走。
總的來說,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狹小,怎能顛倒是非,強說香港供過於求?香港土地供應明明十分緊張,農地在地產商手裡,郊野公園又不能動,試問若不填海,土地從何而來?
欺騙香港人,亂說香港至今仍沒有需要覓地建屋,或強說仍有很多方法「造地」,不是「危言聳聽」嗎?這不是「為反對而反對」麼?
全球暖化下,就不能興建「人工島」?
香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此時若仍以「環保」為由,阻撓政府覓地建屋,都不可能得到普遍香港市民的認同。那麼,環保人士如何「轉調」?除了強辯,認為「香港土地供應充足」、「人口增長及需求放緩」和「填海很貴」之外,就是以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課題,認定「人工島」因氣候問題,肯定會很危險,甚至不能住人。有人認為,近年風災不斷,全球水位上漲,人工島亦將會深受其害。
其實,如果有客觀數據支持,認為水位上升,或颳風大浪,對人工島造成嚴重威脅,則最壞的情況是可另行選址,亦不用否定填海大計。此外,全球的沿岸城市都有填海的經驗,從前的港英政府及現今的新加坡政府,都是經常填海,難道科技及建築技術日新月異之下,仍無法克服當中的問題?例如,應對水位上漲的問題,我們可以加強人工島的防堤及去水系統;面對風災,則城市規劃及建築物設計方面,亦可兼顧相關的風險。
如果認為人工島水位上升,易受風災就不能住,難道每年皆受颱風影響的大澳、淺水灣,杏花村,屯門,將軍澳等地方,也不能住人?我們選擇興建人工島的地點,明明仍是在香港水域範圍之內,素來是大家熟悉的地方,為何總有人把那大嶼山之側,描繪成不能住人的洪荒世界?強說受颱風威脅,便不應建人工島,不宜居住,這不是「危言聳聽」嗎?這不是「為反對而反對」麼?
此刻仍反填海,良心何安?
如果環保人士關心的課題只是「環保」的話,在反對填海之時,又何必大篇幅的向讀者發出誤導的訊息,使人相信「香港不缺地、人口增長及需求放緩」及「填海很貴」等謬誤?單是環保課題,已有很多事可討論了,何苦要「另闢戰線」,連建築成本及商業效益等課題也搬出來?
說穿了,他們的最終目的,絕不是為了什麼「環保議題」,而是「反填海」。「反對人工島」才是他們的目標,「環保議題」不過是手段罷了。縱有人可以欺世盜名,在環保議題上妙辯無誤,但長遠來說,觀眾的眼光,始終雪亮,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人的圖謀。
無論如何,當香港人平均只生活在161平方呎的狹小空間,幾代以來都被地產商剝削一生積累之際,還有人以「環保」之名來反對填海,試問良心何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