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固體廢物收費成功推行的關鍵是甚麼?
香港近年在環保問題上已有不少進步,例如推行三色回收之外的玻璃樽回收計劃、四電一腦的回收專線,又或是呼籲市民減少浪費廚餘的「咪做大嘥鬼」運動、購物膠袋徵費等。但本港在減少固體廢物上仍然較先進國家落後,早有不少本地環保人士鼓吹引入南韓、台北對棄置固體廢物的限制,政府經過一番功夫,將於十一月十四日向立法會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條例讓關注環保人士興奮,但也讓不少市民心存疑慮。
條例通過後將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實行「按袋」收費及「按重」的固體廢物收費。前者適用於食環署和私營廢物收集商收集的家居及工商廢物,市民須使用專用垃圾袋棄置垃圾。根據政府資料,指定垃圾袋設有有九種容量,政府建議指定垃圾袋每公升$0.11,家庭每天約使用15公升指定垃圾袋,即需繳$1.7,估計平均月費$33-$51。由此可見,條例收費相當低,基層家庭亦有能力負擔,卻有助推動市民減少廢物、對廢物回收的認識。購物膠袋徵費就是成功例子,每個膠袋徵費五毫已改變市民「隨手拿膠袋」的習慣。市民減少使用膠袋,當中主因並非付不起5毫子膠袋費,而是由法例喚起膠袋帶來的環境破壞。
屋苑大廈欠缺「回收誘因」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要成功推行仍然有一些市民的憂慮有待解決。政府目前在回收硬件配套上,屋苑大廈都可以免費向環保署索取六色回收箱(紙、膠、金屬、玻璃樽、慳電膽、充電池),基乎要多少派多少,而路邊回收箱亦多達四千多套;然而, 欠缺的卻是「回收誘因」! 例如,有業管會怕管理、恐衞生不佳,寧願把免費得來的玻璃樽回收箱放在儲物室不用;更常見是因為廢膠不賣錢,大多物管公司也寧可丟棄熱心市民回收好的乾淨廢膠。凡此種種,都反應香港根本未有認真應對減廢。
有見及此,政府在最新文件中已宣佈局部介入回收市場,推行「中央收膠」為廢膠安排出路,於明年港、九、新界各找一區作試點,推行免費廢塑膠回收先導計劃,為期兩年,由環保署聘請的指定承辦商從住宅和學校直接收集廢塑膠,承辦商會直接到公私營住宅、學校和公營機構等收集廢塑膠,「一條龍」循環再造成再生材料。
不能將責任推到管理公司
另一方面,條例規定食環署日後將拒絕收集未有以指定垃圾袋包好的垃圾。有管理公司擔心日後需要負有督促住戶的責任,容易與住客磨擦增加,也有不少居民憂慮日後非法棄置廢物的問題更嚴重。
因此,政府應扮演主導角色,不能將責任推到管理公司。政府要提供獎賞,鼓勵市民回收,例如推出有獎金回贈的回收機。政府更要努力做好教育及宣傳,設立推行的時間表讓市民逐步適應,並且加快廚餘回收廠的興建時間表。例如可仿效米蘭、台北、首爾等多個有垃圾收費的都市先推行垃圾收費,好幾年後再按基建進度,開展家居廚餘回收。政府可提供培訓予管理公司,共同舉辦講座予住客,環保署亦要與政府部門協調,安排執法人員處理及調解涉及的紛爭。
香港要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應對極端天氣變化,必須加大力度減緩環境問題,源頭減廢,不單是減少碳排放、減少廢膠污染海洋生態的重要工作,同時,亦減輕香港未來用於堆填區、廢物轉運站的開支及土地需求。垃圾收費可改變社會風氣,相信只要鄰舍之間互助監察,配合大廈管理公司、政府執法,可推動市民適應及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