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民營企業成了「親兒子」?
9月上旬,一篇「私營經濟應該離場」的文章激起軒然大波,讓許多原本就狐疑政策環境的民營企業更加躁動。儘管中國官媒和高層一再駁斥這一論調,但安撫效果並不顯著。
11月1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召集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要從6個方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希望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樂江解讀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規格最高的一次民營企業座談會,既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也有「指南針」的現實意義。
最近幾天,中國央行、發改委、工信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最高法院等部門負責人紛紛表態,誓言要拿出「實招」、「硬招」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困難,助力民企發展。
這一系列動作顯示,以前被很多政府部門視為「野孩子」的民營企業,有望躍入龍門,成為官方的「親兒子」。
按說那篇私營經濟離場文章的作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不是官家人,他的言論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與民營企業遭遇的困境,以及政策風向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困擾,有極大關係。
民營企業這兩年的生存狀態確實更加困難。這其中既有政府厲行去產能、防控金融風險、加大環保力度等宏觀政策因素,也有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外部環境變化,還有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明裡暗裡的歧視、稅費負擔沉重造成的營商環境惡化。
具體說,民營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包括:自身產品技術含量低,利潤低;稅負雜,稅負重;融資難、融資貴以及官方機構的區別對待和隨意打壓。
據「黑馬財經圈」近期在百家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一個開紡織廠的小企業老闆稱,去年的營收是8000多萬(人民幣,下同,約1600萬新元),毛利潤600多萬。其中,包括城建稅、教育附加費、印花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稅費就佔了毛利潤的11%以上,再加上銷售、管理、物流費用和銀行利息,最後落到他口袋裡的只有30多萬,還不如一個職業經理人賺的多。
如果這個老闆把廠房出租,一年的租金是180多萬,去除各項費用還能剩130萬,因此他決定關閉工廠,直接出租。
民營企業座談會後,中國各部委開始着手解決民企面臨的困境。
針對當前民企反映最強烈的營商環境欠佳、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將適時公布,破除民間資本進入電信、軍工等重點領域的「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等隱性障礙,構建項目先建後驗、合法權益損失補償、長期幫扶服務等制度,為中小微企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則表示,金融機構將射出「三支箭」,優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可得性。這「三支箭」就是信貸支持、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和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央行將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民營企業信貸投放,並通過貨幣信貸政策工具為金融機構提供長期、成本適度的信貸資金。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誓言,稅務部門將確保企業社保繳費實際負擔有實質性下降,堅決不收「過頭稅」,並將儘快提出體現更大規模、實質性、普惠性減稅降負要求的政策建議。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也誓言要增強民營企業的安全感,儘快出台司法解釋,明確經濟糾紛中罪與非罪的界線,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對有關政府違反承諾,特別是僅因政府換屆、領導人員更替等原因違約的,依法支持民營企業的合理訴求。
「私營經濟離場論」引發的爭議和恐慌,換來了官方對民營企業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扶持,這對中國超過2700萬家民營企業和6500萬戶個體工商戶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如果官方的幫扶措施都能落到實處,受益的當然不只是民營企業,還有全體民眾。同時,官方大張旗鼓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將民企同國企一樣當作「親兒子」看待,也有利於增強整個中國社會對未來的信心。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