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為香港「購物天堂」增添一點內涵

2018-11-14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SHOP1.jpg

自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大批內地旅客旋即抵港,單單是上個周末一天就有近九萬六千多人次經港珠澳大橋口岸出入境,使到鄰近大橋落腳點的東涌隨即繼上水、元朗、沙田後,成為新一個內地客的集散點,對該區民生構成不少滋擾。

不勝負荷的東涌

港珠澳大橋通車近半個月後,東薈城及附近商店成為了內地旅客的購物集中地,商場及地鐵站附近公共空間都坐滿了內地遊客,洗頭水、奶粉、藥膏等日用品被搶購一空。另外,昂坪纜車站的售票處及巴士站外位置亦長期積滿排隊旅客,常見長長人龍,擠擁之餘亦為當地居民帶來很大不便。

有見及此,立法會的建制派議員心感不妙,紛紛落區視察後向政府提出多項建議,例如安排跨境巴士把旅客分流到旺角、尖沙嘴等其他旅遊景點、把巴士站搬離民居、加強打擊違規旅行團等等,然而筆者認為這些措施未有針對問題核心。

大橋通車再度令中港矛盾尖銳化

筆者認為是次港珠澳大橋通車,反映的不單是東涌新市鎮的承載能力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中港矛盾。

自「佔領中環」結束後,香港一直都有大大小小針對內地遊客的「光復行動」,這些行動的參加者大都是年青的一群,而他們極力反對內地旅客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內地旅客數量過多,而是過多旅客令到很多社區不勝負荷。

當中更核心的原因是因為兩地文化差異,有反對者認為部分內地旅客文明程度不足,在公眾場合做出失儀行為,部分則喜歡展現他們的「恩主心態」,「財大氣粗」,認為香港人應該感激他們在港消費,貢獻香港經濟。這些態度令到不少心感被剝削的年青人感到反感。

再者,由於內地旅客的消費力強大,強大得足以令市場改變結構以迎合他們的消費需求,例如現時上水、元朗、旺角等地方都因為內地客眾多,店舖變成了清一色的金舖和藥房,使零售業出現嚴重的產業單一化,令香港失去它原有的面貌和活力,因而令不少港人對內地遊客心生厭惡。

再思香港旅遊業 重添香港活力

多年來,香港都以「購物天堂」自居,吸引了不少富有購買力的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然而對我們城市的長遠發展來說,筆者認為香港必須要重新定位,嘗試把旅遊產業變得多元化,資助更多大型體育盛事、文化藝術展覧及表現、生態旅遊項目等在港舉行,引入更多好比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環法單車賽等國際盛事,為香港這個「購物天堂」增添一點內涵。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