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如何解讀習近平的對台講話?
習近平發表的對台講話,是他自2012年接任中共總書記以來,首次完整、全面闡述對台政策。作為未來涉台工作最高指引的「習五條」,驟成媒體最熱議的話題。
筆者認為,這次講話的意義非比尋常,甚至可被視為大陸宣告啓動兩岸統一進程,估計各種制度性舉措陸續有來。這情形類似上世紀80年代,大陸成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及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為香港九七回歸實施「一國兩制」作準備。
四十年前的1979年元旦,中國大陸全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宣示爭取和平統一,共軍也在同一天停止自1958年對駐守金門「蔣匪軍」的萬炮齊轟。曾經響徹雲霄的「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口號不提了,大小「三通」拉開序幕,但台海並沒有因大陸的示好而「風正一帆懸」,反而因時間的流逝而成為越來越沉重的歷史包袱。
這當中的成因很複雜,當年蔣經國解除「報禁黨禁」結束威權統治,鼓吹台獨的民進黨在民主轉型的浪潮中粉墨登場,執政之後拒絕認可被寫入國民黨黨綱的九二共識。尤其是蔡英文在2016年勝選之後,僅認為國共兩黨於1992年在香港會談是事實,但不承認存在共識。兩岸關係在李登輝、陳水扁之後,再次進入冰期。
兩岸分治從一九四九年算起,剛好踏入七十年。這大半個世紀的風雷激蕩、波譎雲詭,無法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更無法動搖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決心和意志。習近平在約4200字的講話中46次提到「統一」,可見一斑。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變化。台灣在蔣經國治下曾有過「黃金十年」,貴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現在的綜合實力跟大陸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不論是內政還是外交,習近平一貫予人「強勢」的印象。觀察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他在處理台灣問題的果斷和敢作敢為。兩岸存在政治分歧、制度差異,這是事實。但這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不足以成為統一的障礙,更不能成為台獨的借口。在習近平看來,「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個原則沒有商量餘地,實施也不能拖泥帶水。國家「全面統一」,是他提出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除了以上所述,還有以下三點非常有新意,對把握台海走勢很有研判價值。
其一,首度倡議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這個過程將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尤其是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最後「達成制度性安排」。這個倡議的提出,意味著統一進程在啟動,也暗示著有一個「進度時間表」。
其二,《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之後的四十年,不論是鄧小平、江澤民還是胡錦濤,從來都是「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同時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習近平一改以往的論述,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是否意味著北京對台灣「政黨輪替」選舉中上台的政府不再抱有幻想?或者失去耐性?轉而「另起爐灶」,撇開執政當局,只跟台灣人民中的「有識之士」民主協商? 在處理兩岸的事務上,北京不再鎖定政治人物,而是呼籲民眾參與,可謂前所未有。
其三,習近平也強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個提法在「江八點」就出現過,印象中連戰也在強調。但出自習近平之口,加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還是透出一股「涼氣」,展示了其「強硬」一面。西方的「中國通」們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注意到了,美國是習近平此番話的「主要聽眾之一」,是針對外部勢力、台獨勢力,而非衝著台灣民眾而來的。
縱觀目前事態,台灣議題的主導權天平,明顯向大陸傾斜。兩岸決策者應該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以務實和負責任的態度,開啟政治談判與民主協商,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