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修訂「老人綜援」背後的政治矛盾
近日,港府宣佈將領取「老人綜援」的年齡,由60歲延後至65歲。儘管60至64歲人士仍能申請「一般人士綜援」,但總金額只有每月2,455元,比「老人綜援」的3,485元少。這消息一傳出來,便引起媒體及政客的批評,甚至有人以「涼薄」來形客政府。有趣的是,不只泛民政客諸多批評,連個別建制派人士,也走出來反對。
「老人綜援」的門檻調整,本來只能算是一件小事,為什麼會引起泛民和部份建制派的不滿呢?至今,輿論還在繼續發酵。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據報道,延後領取「老人綜援」年齡的建議,原來是由前任特首梁振英先生提出。跟據林鄭的解釋,由於香港人均壽命越來越長;醫學昌明下,65歲仍不算老,加上很多老人福利的年齡門檻,也定在65歲或以後,延後「老人綜援」是為了符合政策的邏輯。此外,政府執行時,亦不會「一刀切」。據筆者理解,60至64歲的人,若現在已開始拿「老人綜援」,或本年度1月31日前提交申請,皆不受影響,預計這次調整,可為庫房節省大約1億元。
由此可見,港府至少算是有充足的理據,也沒有影響到多少人。泛民政客素來跟政府作對,這也罷了,為何竟有建制派政客走出來一同批評呢?
有人認為,部份建制派議員要顧慮選票,其票源一般以年長人士為主,如今輿論批評政府涼薄,所以不得不劃清界線,跳出來罵政府。可是,建制派議員亦非鐵板一塊,走出來罵政府的一小撮人,其選票來源是相對走中間路線的一班,還不算是「老人家」。反而以「老人家」為票倉的某些建制黨派,算是低調應對此事。為了「老選民」而走出來罵政府的理據,並不充份。
筆者認為,該建制派議員,一直想吸納更多中間選票,甚至乎是想獲得一些偏向派民的「游離票」,因此才會在這些民生議題上,向港府開刀。此外,林鄭指該建制派議員當年明明投票支持,算是作出完美的反駁;雙方從政的功力,更是高下立見,惹得市民一笑。
無論如何,這一件小事,可看出三點。
其一、這法案是在梁振英時代通過的。可是,自林鄭上台之後,似乎建制派已開始在不同的議題上持相反意見。特別是民生議題上,建制派不會盲目妥協。該建制派議員似乎經驗還未夠火候,才會被林鄭反擊。但核心的問題始終是,建制派的定位已開始有微妙的變化,不再是「舉手機器」。
其二、林鄭一直拉攏泛民,但效果不顯。畢竟,當立場和利益不一致的時候,林鄭就算再有耐性、再有手段,也是徒勞。簡單來說,泛民議員的「政治本錢」,就是靠踐踏及阻撓港府施政而得來,又怎會放過任何攻擊和羞辱港府的機會?林鄭已當特首約一年半,「大和解」的效果並不明顯。
其三、當林鄭致力拉攏泛民的同時,或許忽略了建制派。甚至乎有厚此薄彼之嫌。至今,我們還未見林鄭與泛民議員有太大的衝突,卻已開始見她毫不留情的向建制派後輩開火。
筆者認為,林鄭應當考慮調整策略。首年執政的「大和解」路線,算是向各方示好了;能夠拉攏的人,都應該已轉軚。剩下的「泛民死硬派」,再容忍他們,也沒有意思。處處有所顧忌,反而無法有效施政。另一方面,或許也應該開始修補與建制派的關係。儘管建制派在重要議題上會支持中央政府及港府,但在其他民生議題上,已開始不肯做「舉手機器」;為政者,不得不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