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鑌:繞道有望紓緩港島交通
2019年,港島居民及需前往港島區上班的市民總算等到一個好消息,2009年動工的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下稱繞道),經過10年施工,現定於本年1月20日局部通車。這條全長4.5公里的雙程三線幹道,包括一段長3.7公里的隧道,工程有一定難度,需時十載亦無可厚非;但原來圍繞繞道的爭論,比實際興建更費時失事。
繞道的構思早於上世紀90年代由政府提出,原定於2010年竣工。但2003年,保護海港協會以臨時填海工程同樣受《保護海港條例》監管為由,提出司法覆核,經過多次博奕,雙方互有輸贏,迫使政府於2008年重啟填海範圍的公眾諮詢,才能平息爭議。工程最終延至2009年才拍板動工,方案經修改後的造價,由原來80億元的造價,已激增4.5倍至328億元,市民錢多付了,收「貨」期卻遲了近10年。這個橫跨殖民地時代和特區時代的繞道工程,反映了政府施政存在的制肘,如舉步維艱,導致成本上漲,最終付出的代價又是大家的血汗錢。
繞道的工程及安排絕非完美,如滲水問題;運房局選擇在農曆新年前夕,交通較暢旺的日子通車;繞道開通後,部分路段仍處於封閉的工程階段等,因此我和其他議會同事,早於1月4日前往繞道進行實地視察,多次聽取官員匯報,了解工程結構及安全問題,並要求政府加強宣傳,盡力防止開通初期的混雜情況。
然而,尚有一些存在已久,政府有能力改善的問題,未有藉是次繞道開通的契機一併處理。市民在享受暢通便捷交通的同時,政府因繞道提供了替代道路的選擇,打算在中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屆時某些路段需多付路費,政府一如既往地解釋此為減少路面私家車數量的方法,但無數次經驗告訴我們,加價的阻嚇作用只是曇花一現,車主「消化」加幅後,擠塞情況只會故態復萌。
其實,解決問題應從問題的根本起因入手方能有效。近年鄉郊地區的居民激增,由於該些地區缺乏交通配套,市民惟有以私家車代步,面對過路費、泊車費加價,他們亦只能無奈接受。政府應做的,是為這些居於偏遠地區,但需前往市區上班的市民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包括我多年爭取的,於全港各地加建泊車轉乘站,甚至提供免費泊車優惠,吸引車主於公共運轉交匯處轉乘公共交通,才是以市民的角度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正確做法,若獨孤一味,加價加價,根本搔不著癢處。
繞道開通初期,預計會有些混亂,除了因大幅改道,使駕駛者難以一時適應外,中環出口分兩個階段開通亦是混亂的關鍵。大家若要開車往港島區,我建議先上網看看改道資料,免得耽誤了行程。繞道要真正發揮功效,恐怕大家要等多一個月後全面開通,大家才能享受以4分鐘的便捷穿梭港島東西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