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詠欣:影響息口的因素﹕資金流向及資金成本
其實影響本港息口的因素有很多,不是美國加息本港就一定要跟隨,本港銀行主要考慮資金狀況決定是否加息,簡單來說就是看市場資金流向及資金成本。
首先港美息差(即一個月HIBOR與一個月LIBOR)會影響資金流向,當港美息差擴闊,市場進行套利交易,即賣出港元以持有美元以吸納更高利息,故港匯承受一定壓力,令港匯轉弱,由於聯繫匯率制度關係,當港匯觸及7.85的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就會買港元、沽美元,貨幣基礎就會收縮,本港銀行同業拆息便會上升,拆息上升即意味銀行資金成本增加,最終導致有需要加最優惠利率,例如2018年4月及5月金管局承接共703.5億港元後,銀行體系總結餘減少,港息逐漸攀升。
另外可從銀行體系結餘得知資金流向,結餘越多,意味本港資金充裕,加息機會低,相反結餘越少,意味本港資金流走,拆息會因此上升,加息機會便會增加,根據過往加息周期數據可知,當結餘低於100億就會啓動加息周期。
不過銀行更重視的是資金成本,當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上升及港元定期存款利上升,便反映了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其次是最優惠利率和1個月銀行同業拆息息差,自金融海嘯後H/P息差更長期維持4.8%高水平,近一次美國加息周期展開,本港H/P息差依然維持4.5%以上,故相信未來銀行會鎖定H/P息差4%以上才是合理水平,如果息差收窄,銀行便有上調P的壓力。
另外是按揭貸款淨息差,在過往幾年超過9成人士選用H按產品,最大特點是設有鎖息上限,但近年實際按揭利率持續超越鎖息上限,銀行只能根據上限收取利息,意味按揭貸款的淨息差不斷收窄,反映銀行利潤減少。
最後可以從綜合利率反映,它是根據佔本港總客戶存款九成的零售銀行所提供的資料編制而成,這項指標是指銀行客戶存款、銀行同業存款及港元不計息活期存款等的加權平均利率,只反映平均利息支出,並未涵蓋借出貸款涉及的其他成本,如營運成本、信貸成本及對冲成本,故此銀行的實際資金成本,會比綜合利率更高。
銀行會根據上述數據,再因應自身的經營環境,作出加息的決定,例如在2018年9月尾時H/P息差收窄至2.8%,但銀行體系結餘仍有760億,代表市場資金仍然充裕,故就算加息幅度也只是1/8厘,不過有部分靠銀行同業拆息營運的中小銀行就因為資金成本大增,故加息1/4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